1.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开放创造了条件
随着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人们对人才问题也日趋关注。企业人力资源也成为焦点之一。随着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随着外资、股份制、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战略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谓企业人力资源是就是该企业或组织所拥有的能够为其创造价值、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或能够增强其整体竞争力的员工能力的总和。[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按照市场经济法则,对人力资源的招聘录用、绩效考评和培训发展等进行全过程的、主动的、动态的管理,其各个环节紧密结合,主动地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进行开发利用。其次,人力资源各个时期的管理规划、培训开发总是与企业各个阶段的人力资源状况和目标紧密相连。人才市场体系的建立,使得人力资源流动渠道畅通,员工进出变得容易,辞职或被辞退变得正常,企业能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活力。全过程的、态的、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符合市场经济以市场实现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原则。从上述的文字中,我们了解到,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的开放创造了条件。
2.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给高校培育人才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企业对求职人员的知识范围、知识结构及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有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员工具备综合素质高、专业素质过硬,要求员工具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和对待工作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态度等要求。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状况和企业对人才要求之间尚存差距,他们的基础知识太薄弱,职业素质也有待提高。所以,现在很多高校不得不与大型企业建立沟通,根据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层次和标准,开设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而且大学生们应该更加地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综合能力。
更多的企业用人有时不看重专业知识,他们更注重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
案例:xx大学体育学院2001级的学生小刘在刚刚入学时便从毕业后的学哥们那里得知自己所学专业不好找工作,因而从一进大学校门开始他便给自己确立了明确的目标,积极为自己4年后就业做准备。从大一开始,他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专攻计算机。兴趣加努力,他的计算机知识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在2005年即将毕业之际,他从网站上搜索到某航天研究所要招聘具有计算机专业水平的应届毕业生。他参加了竞聘,令人想不到的是,作为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体育生小刘,竟然打败了来自全国各地名校、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了这份工作。
一位人力资源总监如此坦诚其纳贤标准:"我们更喜欢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客观事实的捕捉能力强,态度积极、工作严谨、思维活跃,具有较清晰的自我定位的人。"而这些素质的背后,是要求求职者在日常生活中,必须学会观察思考。对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一定要养成负责的态度。
所以,这就要求高校办学要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导向,把这种需求作为杠杆。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时增设新专业,积极发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004年4月30日举行的“中国就业论坛”第六次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指出,我国的目标是希望通过3至5年的建设和奋斗,建立起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企业需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不断完善,表现如下:
1.拨款体制不断完善,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有所增加;
2.教育资源配置有所均衡;
3.大学教育和社会有了多方面的挂钩并提供大量的社会实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