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赵氏孤儿》是中国的《哈姆雷特》,细细想来,却真有几分相似之处,它们都以复仇为主线,矛盾冲突十分尖锐,充满了权势与爱恨、正义与邪恶的纠葛。程婴舍子救忠良的故事,乍听起来十分残忍,却也是在历史舞台与戏剧作品中不可避免的循环结果。他深信自己没有做错,认定苍天有眼,忠良终会沉冤昭雪;公孙杵臼以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赌的是赵氏孤儿的明天,而今天的自己,已死于乱剑之下;程婴之子嗷嗷待哺,生死不知,啼哭停止的时候,尸首已模糊不清,他是无辜的,他不懂得正义与邪恶。从人道意义上来讲,他的死令人愤怒,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成为正义的牺牲品,剧场里却还有人在鼓掌,这是历史与剧情的逼迫,不得而已的举动,不知外国人看到此幕有何想法,他们所谓人道主义的良心是否为之颤抖?他们对中国人〃舍子救孤〃的做法是否不解与厌恶?还是他们在中国人的一片掌声中叹息、啜泣、并最终拍起了手?
→虹→桥→书→吧→bsp;第73节:不屈的灵魂(3)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赵氏孤儿》以屠岸贾的满门抄斩,程婴的以死殉义,赵武的复归卿位而结束。这中间过程中的残暴血腥都被铺天盖地的正义所掩盖。屠岸贾怨恨赵朔,灭了赵氏;赵武为父报仇、灭了贾家。单向的仇恨竟需要两家的全部生命来承担,这是中国式的悲哀,也是历史中任意翻阅便发现绝非偶然的情节。中国悲剧的症结在于凸显个人与英雄,而对整体或集合的忽略,庞大的殉难者与单纯甚至幼稚的目的往往形成强烈的反差。中国人关于〃根〃的情结太浓,没有利刃刺破解不开纠结,总以〃斩草除根〃为报复的最终目的;中国人报仇的心理太阴暗,否则便不会引起更大的屠戮,在这一层面上,中国人似乎失去了谦谦君子的风度及宽厚的本色。〃儒〃与〃仁〃化作过眼云烟为了复仇,红了眼眶的刀枪下难管老弱妇孺,而更可怕的是,我们竟为这屠杀叫好,感到爽快。鲁迅先生所谓的〃看客心理〃在这一幕幕的悲剧中得到了形象的阐示。《赵氏孤儿》赚尽了观众的眼泪,但愿他们脑中仅存着屠岸贾的丑恶与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此外,他们还看到了什么便不是创作者的安排或历史的铺垫。我们常常渴求真实,但有时真实的残酷也令我们瞠目结舌。艺术与人性似乎在此时难以达成必要的统一。
但愿我们仅记得,面对权势、金钱与邪恶,程婴等人的不屈灵魂。
岁月似乎在引领我们,去为我们揭示不应知道的事物,岁月似乎又在拒绝我们的追忆,剥除历史的真实,蒙住我们看见血腥场面时茫然无措的眼睛。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三)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烛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明)于谦《咏煤炭》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虽然相对于风生云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改造,这已是极其微渺,完全出自中国人固有的盲目自大与一厢情愿。但它毕竟存在过,而且留下了数不清道不尽的传奇。影视作者不厌其烦地对它美化或改编,有时甚至是荒谬的离奇故事,却令无数观众津津有味地看着、笑着、品着。这样的行为,隐瞒了历史无数的真实,对帝王的崇拜也有了翻案之嫌。剧目中,帝王总是圣明、果断、风流,奸臣总是丑陋、阴险、毒辣,良臣总是机智、聪慧、受害。这样思维的定式令人惋惜。翻开《清史稿》,偶尔跳出几个极为熟悉的名字,细细读来,与那样深深印在脑海里的君王、臣子的形象相去甚远。刘墉远没有《宰相刘罗锅》中那样卖笑耍宝,纪晓岚远没有《铁齿铜牙纪晓岚》中那样风度翩翩、口齿伶俐,和裁挥小度章渥辖恰分心茄澈崛狻20沮薮溃磺「幌瘛断匪登分心茄笥曳暝础20艽蚰苌薄d隳芙邮芩钦媸档男蜗舐穑吭谀慊姑挥凶急负弥埃蚁人狄桓鱿喽阅吧拿郑椿航饽阈闹械囊陕牵痪」芩诶飞系姆萘坎2谎怯诹踯12完馈10瞳|中的任何一个人。告诉你他的真实,关于乾隆王朝的一个背影。
〃王杰,字伟人,陕西韩城人。〃〃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高宗熟视字体如素识,以昔为尹继善缮疏,曾邀寰赏,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即引见,风度凝然,上益喜。又以陕人本朝百余年无大魁者,时值西陲戡定,魁选适得西人,御制诗以纪其事。〃〃五十二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台湾、廓尔咯先后平,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太子太保。〃〃杰体不逾中人,和蔼近情,而恃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杰于仁宗十年正月,卒于京邸。上悼惜,赐金治丧,赠太子太师,祀贤良祠,谥文端。〃
bsp;第74节:不屈的灵魂(4)
王杰被乾隆帝拔为状元,从此仕途生涯,时起时伏。做得嘉庆帝的老师,乾隆退位后,与嘉庆〃语如家人。〃千古陕人,独此一位,在帝王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