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势力·风华-第24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2 / 2)

第70节:冰冷的黄河(4)

风陵渡是否是众多黄河古渡的一处,从杳无踪迹的摆渡人那里,我无从查证。河水在这里开始湍急,不知怎地,携带着挣脱困缚的力量,黄河开始那么无所畏惧。寥廓江天,也笼上了一层不知是忠是奸、是阴是阳的迷雾,令人在它的包围中分辨不清虚实。只觉得遥远的绝响似乎仅从现在开始,而它的尽头,是否隐着那份〃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倔强,我似乎感受得到,又似乎差得很远。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如关中汉子身材般魁伟的黄河大桥连接着秦晋,连接着两岸同样空荡的山林,我始终相信在那份空荡中有可供倾听的悦耳鸟语,只是因为对黄河自古而来的畏惧而隐没了自己的身影。〃高天滚滚寒流急,〃它不得不如此这般,因为黄河非比长江。长江沾染了胭脂香气和玲珑的情致,尽管同样浑浊,但中下游的阴柔水乡变了不少调调;黄河却是这平地里慨然有声的一吼,雄壮过甚,却更显出悲怆。长江虽也有意外的乐章使人闻之一震,却没有黄河那一声吼跌宕壮阔。婉转并没有什么不好,但两种迥然声线的并存,代表了母亲的威严与父亲的谦恭,似乎也是绝世的反比例创作。黄河在这里拒绝困顿,拒绝婉转,却难以战胜阴晴难测的天气,在寒冷与温暖的边缘徘徊不定。躁动难耐,这不正深切中国女人体内天生的母性?风陵渡上的渔家,是否也看透了这天地的玄机,收起渔网远走天涯?时间是无上的君王,残酷地否决别人,甚至连自己也不放过。明年今日,说不定黄河还将凝冻。

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sp;第71节:不屈的灵魂(1)

不屈的灵魂

(一)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沿着参差不齐高低起伏的台阶,我明确了敬拜的意图。他是一位饱受磨难的执笔者,他是正义道场的布道者,他是王权淫威下的受害者,他是使历史回归本位的恢复者。他用自己身体的残缺换来对历史真实的描述,他忍受了无法忍受的丧失男性尊严的屈辱和帝王目光中的阴冷。他屹立在中国史学家的最前列,他,就是司马迁。他在险恶地牢中苦著《史记》的经历甚至使我们忘记他是主持改革夏历(即农历)的人,想一想,除了墨香的浸泽,他竟让乡野人家享受他不经意的留世之笔,那些斗笠下被皱纹堆积的眼神中充满向往。伟大的意义在于〃最〃,在于纯粹,在于压制另一种同样不朽的伟大。他的坟墓,静静地坐落在黄河与群山的环绕之中,他的身躯早已腐朽,但他的灵魂,却在《史记》的字里行间赤裸裸地袒露给读者,令人明晓那份挣扎,那份苦痛,那份抉择。

挣扎使他最终站在了真实这一边,拒绝虚伪的蛊惑。

苦痛炼就了他坚韧的品格,使笔下的纸页漫溢着坚实的力度。

抉择成为了他悲剧命运的开始,放弃了做男人的资格,过着阴阳不分的生活,承担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当世人明白这份不公时,他已被草草地葬在黄河岸上一个无名的小山丘上,他失落地闭上眼睛却并不意味着屈服,相反,他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让后人为他不安,为他啜泣,为他翻案,为他平反,为他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升华而非贪生,在于执着而非疑惑,在于承担而非退缩。

(bsp;〃重要的不在于表达什么时代的历史,而在于什么时代的人表达。〃……克罗齐

汉武帝的时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很难在中国古代史中找到将这么多光荣的名字如此密集地排列在一起: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夫妇;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飞将军李广;抗击匈奴的卫青、霍去病叔侄;经学大师孔安国及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智圣〃东方朔,等等。他沿袭了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将汉朝的统治推上了极致。他以强硬姿态面对匈奴的侵扰,但同时,他的人格却也因此变得复杂,他的性情也开始难以捉摸。他身为九五之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臣子的神经,他造就了很多遗憾,比如一世未封侯的功勋将领李广;他造就了很多不平,为了自己统治的稳固,残忍地关闭了中国人积极活跃的思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