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新势力·风华-第23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2 / 2)

南山雪,本名周箫,1986年5月出生于陕西西安,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电视与新闻学院2004级媒体创意专业。曾获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评委奖,其文化大散文创作得到名家余秋雨、曹文轩等的关注和好评。作品曾在《中华文学选刊》等杂志进行专栏介绍,并入编《生于80年代》,《告别80年代》等文集。著有长《照妖镜的碎片》、《神圣谱系》、《重雨初临》、《我的精神病史》等。

冰冷的黄河

在寂静中走完这段并不平坦的路,拭干眼角莫名其妙掉下的泪,回眸看时,尽皆沧桑。我也许打扰了它们古老的沉睡,但我只愿这样仔细端详它们的面庞:有岁月留下的伤痕,有人工雕凿的遗迹,有满布皱纹,有白发苍苍。它们中的一部分被写入历史,一部分被埋没于历史,写入历史的斑驳着,残缺着,被践踏了,被呵护着;埋没于历史的寂寞着,孤独着,吝惜于残破的肉身,缺少承载的灵魂。

有时荒凉,有时华美,有时凄凉,有时繁复。

苍风无悔,我亦无悔。

(一)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追赶阳光坠落的方向,感觉到温度的散失及风的培生。似乎天地间接壤的范围总被涂抹得愁云惨淡,凄厉的暗红与昏黄笼罩了我的四周,使我感觉到被崇敬紧紧包裹的心跳,因为接近文史之乡而躁动不已砰砰不停。我是去参拜的,虽然知道在日暮后的冷清中站在它的面前是对我参拜的它的大不敬,没有焚香,或许是亵渎;我是去瞻仰的,一种红色涌流的所在,一处凭高生叹的所在,飘扬的旗帜与一片洁白。它们紧握着手,并不拒绝对方陌生的眼神贴近,它们为一种力量让出了位置,黄土地的脉流最最苍劲的力量。在期待得见那种力量在形式上的诠释之前,心中摸索着它的流经,它的停驻,它的涌动,以及那令人血脉奔腾的壮阔。最近一次感受它是在宁夏的沙坡头,我像一只羽毛深黄的鸟从它头顶飞翔而过,盘旋的涡流使我长出了天使的翅膀,却不敢睁开沉默之眼,不敢直面心灵的恐怖。因为知晓〃黄河之水天上来〃,遂怕触犯天怒,五雷轰顶。但它浮着于地表的凹陷无法改变人们俯视的角度,这令参拜变成了端详,奇怪却又无可奈何的角度制造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以往与黄河的擦肩,远远地便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但今日,却发觉微弱的气息,从我接近的方向袭来。我似乎早应有预料,从断壁残垣埋没于村落巷陌的魏长城起始,我便应知这一路是从繁华到腐朽,绝地的苍凉。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空荡荡黄土高原的边缘,苍穹浸染,如一位老者蜡黄的面庞。这是冬末,更是初春。带走的是上天的疑惑,带来的是人间的希望,也许。惊诧,那涌动的脉流失去了自己本真的颜色,连搏动,都不尽力道,老者蜡黄的脸庞也走向更令人难以理解的苍白。脚下的土地袒露着黄沙的肌肤,而黄河,正在受着严寒冰封之痛。虽说这应是恬静的北国风光,但我分明听到被压迫的呼吼与嘶哑的咆哮从这银白的飘带下喷薄而出。这不是汉唐宫楼中舞女随身条扭动的衣带,飘拂得毫无道理。她的屈辱,达到了极限,她的冰冷,达到了极限。我不知该去参拜或是同情这位看似气息奄奄无力回天的老祖先,〃目尽青天怀今古〃,眼界的尽头,尽头的尽头,应是那般力量的源泉。她从更冷漠更荒僻的地域流来,也许她的肌肤因此而冰冷,也许她在这过程中已埋没了自己的本色。为何?〃天意从来高难问〃,结束这样漫无目的的猜想,暂时理解上天对黄河莫名其妙的凝冻。更快乐地想象趴伏在地表的巨龙在挣脱枷锁前的一声山崩地裂的怒吼,穿透耳膜的一瞬,惊叹与声张同时迸进这幅画面。是对这不经意的思考的解脱,更可以倾听,黄河的喘息。

bsp;第68节:冰冷的黄河(2)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1937年8月至10月,中国共产党的三支红色力量:115师、120师、129师先后由这里,陕西韩城芝川口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夏秋交际的时光,正应是大雨倾盆不休之季。开国先辈们顶着肆狂的暴雨,渡河的船只在风雨中颠簸着,那时或许会有令人心惊胆战的巨浪,伴随着那股力量于内表潜在的爆发。革命洗礼过的大地,包括黄河,也应为被鲜血染成的红星而骄傲。站在高岗上,俯瞰河滩上大大小小的长臂机车,身后是八路军东渡黄河纪念碑,不忍再细想英雄在此深陷的足迹,因为眼前黄河的惨状令我心痛。很痛,很痛。轮渡在哪里?难道闲置在河沙之上,任时光将它废弛?它会回想些什么?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的英姿飒爽,八路军战士不畏风雨的雄壮气概,还是曾经承载自己的河水由盛而衰的凄凉故事?仅仅几十载岁月,我们便看不见、听不到了它的呐喊与呼号。死一般的寂静令人心虚地构造着对它的描摹,当我的手开始颤抖时,革命的精神似乎就快在民众的头脑中被洗去了。是黄河老了吗?还是革命的热情已经苍老。

〃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

(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