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烟云-林竹青 月是故乡明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鼓浪烟云> 林竹青 月是故乡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林竹青 月是故乡明(1 / 2)

我不喜欢读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直到现在自己也搞不懂为什么。虽然许多人推荐了许多所谓的名作家、名著给我,但屈指数数,过去三十年,只读过外公送给我的《画魂》、推荐给我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那是七八十年代交界的事了。近几年读的新文化时期之后的书几乎只局限于何满子先生的多册杂文集子、吴仲华女士的《阅读动物》、及柯文辉先生的《司马迁》和《旷世凡夫》。泓莹的《鼓浪烟云》是个例外。

那是今年春节,我回厦门去探望外公,年初三往南普陀烧香为外公祈福后跑去中山路步行街溜达。我不无留恋地看了看我从前的旧居及我旧居面向中山路的三楼卧室窗口,然后信步走进旧居斜对面的新华书店。

小时候我是个“书颠”,住在外公家时上学曾经无数次因为边走边阅读而一头撞在大同路第一百货公司另一头的电灯柱上。

那天走进新华书店只是随便逛逛,因为行李已经够沉了,没有打算买书。漫无目的的闲逛让我在楼下新书推荐处驻足,一排耀眼的字映入眼帘――“本地作家作品”。

厦门能有什么作家?我心里有点不以为然,因为小地方,真正称得上厦门人的原本就只有三十万,过去三十年,出国的出国、到外地打拚的到外地打拚,坚守家园的本土人口已经少之又少,那么寥若晨星的人群要分派到不同的职业中去,作家在厦门可能是珍稀如国宝的人物了,如果有的话!我心里暗自思忖。

不如找本陈惠瑛的书,我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在外公的书架上见过陈惠瑛的文集,因为里面有介绍外公的文章。听说她是个作家,是珍稀人物之一吧,我心里想着。于是便往书架上探索。

没!我心里一阵失望,书架上不外乎是写厦门典故、历史、旅行书之类的小册子,只有一本厚厚的鹅黄书皮的《鼓浪烟云》显得有点凸凹地鹤立鸡群。是写鼓浪屿的吗?我信手从书架上抽出来,一看,封面上有个熟悉的作者名字“泓莹”。

说熟悉,我压根底儿不认识泓莹其人,可是我肯定她曾经在杂志上撰文报导过外公。可是,泓莹是哪儿人啊?我看看出版社,福州的。因为厦门出名,呵呵,我心里先入为主地涌出一丝不满。在香港,几十年前不知有几个同学问过我厦门大还是福建大?也不知有多少晋江、泉州人操着很浓的乡音告诉我他/她是厦门人。厦门之于福建就如上海之于江浙,任何和福建挂上钩的都喜欢冒认自己是厦门人,致使冒认厦门人的泉州、晋江人总问我是厦门的哪里人,也害得我每次都得澄清我是厦门的厦门人,家住海口(外公家)、中山路(我曾经的家)。

带着一丝嘲弄的心理,我非常例外地买了本现代的中国小说――《鼓浪烟云》。我并不对它抱什么幻想,只想作为消遣读物,在飞机上消磨时光。然而,不读还挺自以为是的,一读竟然爱不释手。过去这一年,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速度最快的一本书。洋洋洒洒四十几万字,两周就读完了。不要小看我用了两周,我除了飞机上和候机室,几乎不大可能摈弃我繁忙的工作将时间耗费在“阅读闲书”上,那于我而言是何等奢侈的事?而由于长期以来过度奔波积劳,我的精力显得十分不济,所以,阅读耗费我的精神,能够一口气阅读几个小时实属不易。更何况,因为故事的吸引,我急于看下文,连睡觉前上网、看新闻、听音乐的时间都牺牲,抱着小说猛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