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之我是大理王子-第105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5章(1 / 2)

其实宋徽宗此时比凌云大不了几岁,正是充满豪气自信之时,想到山河面临威胁,而且每年都要献出大量的“岁币”,心下极其不舒服,胸中之恶气经凌云如此激发,雄心顿起,决心要做一位开疆阔土之君。

苏轼正如曹操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听罢凌云此词,神情飞扬,高声叫好,这位豪放派的“掌门人”,听闻此词,而且见宋徽宗此时坚毅的面容,心下甚慰,凌云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啊!短短一词,若是真能将一个公子哥变成坚毅的君主,真是天下大幸啊!如果宋徽宗有此人物相助,那大宋何愁四方来敌?

秦观道:“小兄弟此词豪迈奔放、雄浑苍劲,与老师之《大江东去》有异曲同工之妙,听之热血沸腾,恨不能上阵杀敌、纵横驰骋,可惜白发苍苍,空余凌云之志,却无报国之能,惭愧啊惭愧。”

而蔡京眼神闪烁的看着凌云,不知心里在想着什么,不过看他的神情,似乎对凌云也是极其佩服,毕竟蔡京也是文学造诣极深之人,他的艺术天赋极高,素有才子之称,在书法、诗词、散文等各个艺术领域均有辉煌表现。他的书法,跻身于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当时的人们谈到他的书法时,使用的词汇经常是“冠绝一时”、“无人出其右者”,就连狂傲如米芾都曾经表示,自己的书法不如蔡京。

凌云笑道:“秦前辈风采依旧,是晚辈学习之楷模,天下文人需要前辈的教导。前辈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真乃千古绝唱。”

宋徽宗道:“还是听凌兄之妙语吧!且请凌兄将所作诗词道出,一阙《沁园春》已经让在下深有所悟,别的肯定发人深省。”

凌云道:“如此,在下就不客气了,在下且将所作之诗词一一道来”他想了一会儿,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轼拍掌叫好,他大声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错,年轻人就应该有此豪气。”而宋徽宗更是豪爽的饮尽一杯,心下道:是啊,太祖凭“太祖长拳”和一根哨棒创下如此基业,难道自己就不能将大宋再阔几千里?

凌云又道:“‘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他走出几步,又吟道:“‘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听罢此词,苏轼老泪纵横,觉得凌云真乃知音,将自己心思完全道尽,自己等人空怀报国之心,然而受人排挤,蹉跎岁月,心未老而鬓先斑,悲愤不已。众人除了宋徽宗与蔡京,人人皆有此感,顿时黯然不语。

宋徽宗见几人神情黯然,心下也极不舒服,他知道几个文人都是忠诚之人,唉!以后真要好好对待他们才是。

凌云看了他们一眼,想必宋徽宗也是深有感触吧,于是又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此词甚为豪迈、悲壮,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后的失落、孤独感,又含高山隐士对名利的澹泊、轻视。临江豪迈的英世伟业的消逝,像滚滚长江一样,汹涌东逝,不可拒,空留伟业。历史给人的感受是浓厚、深沉的,不似单刀直入的快意,而似历尽荣辱后的沧桑。

宋徽宗道:“凌兄几首诗词均为奔放豪迈之作,不知有无婉约之词?”这几首诗词极是不凡,他也知道,然而他更喜好婉约之风,所以有此一问。

凌云微微一笑,说道:“赵兄,在下正好有一词,婉约之风甚浓,且请赵兄一听,‘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徽宗听此一词,神情如痴如醉,此词浅俗、清新,明白如话;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至此,宋徽宗真是心服口服,他怅然若失的道:“凌兄此词清新淡雅,哀而不伤,艳而不淫,惆怅之情洋溢其间。”接道:“凌兄是否还有别出心裁之作?”

凌云见天色渐暗,众女肯定极为担心了,当下道:“赵兄,在下诗词不多,至此已休;况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若是逼出诗词,就成牵强附会了。”

苏轼听罢“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语,心有所悟,而众人亦深觉有理,苏轼道:“小友还道心中无诗,此句一出,定会千古代颂,同时给天下文人提个醒,若勉强为之,就成无病呻吟了。好诗,好诗。”

凌云见时间不早,于是向众人告辞,宋徽宗神情依依,然而听凌云说他的妻子尚在等待他之归去,所以也不好勉强,而且十多日后即是端午之战,相见之日不远。而苏轼一行也起身告辞,与凌云一同离去,而蔡京则渐渐落后,自行离去。

凌云一路与苏轼及苏门四学士、李恪非等人边走边谈,极其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凌云一些新颖看法,让他们大开眼界,而凌云对文章之见更是前所未见,苏轼道:“小友之才当为今世魁首,必将引发文坛变迁,老朽真是期待。”

一直沉默的李恪非道:“小友文才出众,小女清照极度推崇小友,明日若有空闲,还请小友光临寒舍,以圆小女之所愿。”

他正是李清照之父,凌云早已得知,只是不知李清照此时多大,希望她尚未开始创作,不然自己真是汗颜无地了,自己已经盗用了她的很多千古名作,以后可要小心了,不然被人指认出来那真的不用混了。不过凌云很希望见此名传千古之奇女子。当下满口答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