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于是春心萌动,于是海誓山盟,于是借酒浇愁,于是茫然失措,一轮明月不动声色地观照着我们的成长,多年之后再回首眺望,圆缺阴晴的哪里是明月,分明是每一个人必然要承受的心路历程。逝者如斯夫,于是其时刻骨铭心的种种,此时想起不过是轻轻的一声叹息。
有科学家研究,月亮的圆缺跟潮汐变化有莫大的关系,看潮涨潮落,观月圆月缺,确实让人浮想联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是明确论述妇女“其血上应太阴(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经者,常候也。”
在啼笑皆非之余,那让人感怀不已的明月在神秘中却又拂去了神秘的面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
于是乎自己的境界好象非常之高了,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李白同学更洒脱一些,“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亮依然是月亮,月亮仅仅是月亮,它不管是否换了人间,更不管人间冷暖。
不期然就想起了竞秀亭上的那一幅对联:
竹影扫阶尘不动
月穿潭底水无痕\');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