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飞天梦想——(2 / 2)

“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是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它携带着宇宙飞船所需要的燃料。该火箭本身又分成三个部分(即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火箭),它们的作用都是将飞船送入太空,这三个部分将一个一个地被使用,每一部分的燃料和动力一旦消耗殆尽,立即自动脱落。“土星5号”共贮有600万磅冰冻的液态氢、液态氧和煤油,一待通电点火,这大量的燃料就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第二部分是指挥舱。它是宇航员飞行月球并返回地面的整个航程中的住房,也是飞船返回地面时唯一剩留的部分,指挥舱的大小相当于一辆小面包车,舱内大部分空间都被操纵飞船的仪器设备、食物和水占据。在指挥舱内,宇航员可以脱掉沉重的宇航服而自由地工作、休息和走动。

第三部分是登月舱。宇航员进行登月着陆和离开月球都要靠它,登月舱内有自己独独的动力设备,它可以自动地降到月球上去,并自动返回指挥舱。登月舱内还装有宇航员登月时所需的食物、氧气和饮料。以及准备带往月球的各种仪器。登月舱是由很薄的金属膜制成的,它的外层柔软,很容易被损坏,所以在进入太空之前,它被装在一个特制的外保护壳里,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后,它的外保护壳就被弹射离开主机。

第四部分是工作舱。工作舱内装着太空航行中所需要的大部分燃料、氧气和水。“水星”火箭脱落以后,用来操纵宇宙飞船的主要动力设备也装在这个舱内。

倒数计数在继续进行。在休斯敦控制室里,几百名工作人员正密切注视着各种仪器。通过仪器,他们可以看到飞船任何部位的微小毛病和事故迹象。并立即向宇航员发出警报,甚至取消飞行计划。“离发射还差12秒!”11秒,10秒,9秒,8秒,7秒,6秒,5秒,4秒,3秒,2秒,1秒,0秒,时间好像凝固了,周围没有一丝声音。这时“土星5号”火箭下方发出强烈的火光,接着传来大地战抖的吼声,“阿波罗11号”像一具吼叫的怪兽徐徐升空,不到1分钟,它已远远超过音速。3分钟后,第一级火箭脱落。又过了3分钟,第二级火箭也耗尽燃料,开始脱落。“阿波罗11号”已进入地球轨道。正以每小时2.73万公里的速度绕地球运行。

按照飞行计划,“阿波罗11号”在飞完绕地球飞行第二圈的一半时,“土星5号”火箭的最后一部分将被点燃,把飞船推向月球,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宇航员对飞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并测星定位。3小时后,休斯敦控制室发出“改变‘阿波罗’航向”的指令。宇航员重新系好安全带,启动“土星5号”火箭,奔月准时开始了。“阿波罗11号”被火箭的巨大推力推离地球轨道后,以11.2公里/秒的速度向月球奔去,地球引力再也无法支配它了。

随后,宇航员们成功地在太空中完成了复杂的飞船换位对接动作。他们先把指挥舱和火箭脱开,接着拉出放在火箭腔内、命名为“雄鹰”的登月舱,脱去登月舱的外保护壳,把它与命名为“哥伦比亚”指挥舱对接。

“阿波罗11号”飞到月球要几天时间。在此期间,飞船靠太阳、月亮的引力飞行,宇航员除偶尔要开动一下工作舱里的发动机,以修正飞船的航向外,没有什么事可做。所以,宇航员可以安心地躺在座椅上休息,并随着飞船的滚动(为了避免阳光集中曝晒飞船的一面,而使该面被太阳灼损坏,飞船在飞行时都滚动着前进),观看窗外的景色,为应付紧急情况,他们轮流带上耳机值班,以保持与地面控制室的联系,宇航员睡足后,就准备吃饭了。宇航员的食品全部装在塑料袋内,以防食物碎屑的失重的飞船内到处飘浮,损坏设备。食品中有少量的固体食品,但大部分为粉状食品,吃时需加入热水箱中的热水,搅拌后再用管子吮吸食用。

两天以后,飞船已接近月球,宇航员们忙碌起来。他们首先把飞船的自转停止下来,认真观察近在眼前的月球。他们惊奇地发现,月面崎岖不平,有环形山、月面辐射纹、山系和海(实际是平原)等。

“阿波罗11号”进入月球轨道后,开始绕月运行。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其攻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即都是27.3日。因此,它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绕月飞行的“阿波罗11号”第一次绕到月球背面时,宇航员和地面的控制人员都很紧张,因为这时电视与无线电都无法接受到它的任何信息。而且,宇航员还将在月球背面启动制动火箭,以改变飞船的航向,如果启动不成,宇航员将永远留在太空中,地面控制室也无法加以挽救。第三个担心,是有关月球背面有“外星人”基地的传闻,会不会与“外星人”遭遇。不到一个小时,飞船成功地绕到月球的右侧,全世界都为此松了一口气。4个小时后,宇航员再次启动制动火箭,让飞船进入更接近月面的轨道,他们已经可看到月球上的着陆点了。

1969年7月20日早晨,身穿宇航服的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通过对接舱门爬进登月舱,并将通向指挥舱的舱门关闭。接着,他们对登月舱里的各种仪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留在指挥舱的柯林斯找开一个开关,登月舱与指挥舱开始分离。“雄鹰”单独向下倾斜,平稳地向月球降落。

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仔细观察着月面。在离月面只有200米时他们发现预定的降落地点布满巨石。在这种地方降落是非常危险的。阿姆斯特朗沉着地操纵飞船向前飞去,寻找较理想的登陆地点。地面控制室提醒他,下降发动机的燃料尚够用60秒。

令人揪心的几秒钟过后,“雄鹰”的长腿触及月面,降落成功了。阿姆斯特朗激动地和地面报告:“雄鹰已经着陆!”两位宇航员相互拍了一下肩膀以示庆贺,然后进行倒数计数,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时紧急升空脱离,重返绕月轨道与柯林斯会合。不久,地面控制室使用仪器全面检查登月舱和宇航员的身体情况后,发出令人高兴的指令:“雄鹰可以停留月球!”

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向舷窗外眺望。月球的色彩非常单调,一些地方漆黑一团,另一些地方光线耀眼,唯一的是间色彩是灰色。月球上到处是大小不一的陨石坑。

按原先计划,宇航员走出登月舱到月面上进行考察前,可以有4个小时的休息。可是,两位宇航员难以抑制兴奋的心情,他们无法入睡。他们再三向地面控制室请求让他们提前开始月球行走。控制室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穿上价值100万美元的月亮服,它是由15层轻而薄的特殊材料制成的。这种材料既能抵御太阳的灼热,又能抵御月球上的严寒,还能抵御陨石。这种服装上排列着许多管子和电线,管子用于供氧和供给饮料,电线用于通话。月亮服每件重360磅,比人的体重都重。但是,月球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月亮服的重量在月球上只有60磅,宇航员穿着它的月球上活动丝毫不感到沉重。

着装完毕,阿姆斯特朗找到舱门,奥德林的帮助下,从舱口爬出,站在舷梯上,他顺便取下装在登月舱外面电视摄像机的护罩。向全世界电视观众说:“我现在就要离开登月舱了!”随后,身穿白色宇航服的阿姆斯特郎从黝黑的扶梯上一级一级走下来,两手紧紧抓住扶梯,他若有所思地向月球迈出了左腿,用穿着登月靴地脚掌轻轻地蹭蹭月面,接着才把体重移了上去,他的右脚也跟着迈到月球上。从模糊不清的电视画面上传来了阿姆斯特郎的声音:“对于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于人类来说,这却是跨出了一大步!”

月面在阿姆斯特朗脚下显得很松软,但他并没有像一些科学家所担心的那样陷进月面的尘土中去。很快,他就适应了月球的环境,可以自由地走动,而且还能很轻松地跳跃。他立即照相机拍摄月球的照片。地面控制室的人们却催促他赶快收集月球的石块。于是,他就开始收集全世界科学家都迫切想得到的月亮石。

这时,奥德林也来到月面上,他们一边收集标本。一边观察月球的情况。他们对布满月面的微尘感到新奇,由于月球上没有空气,他们走路时踢起的尘粒就像子弹似地飞出去,然后径直落下来。

他们在月面上跳来跳去,执行各种任务。他们把一面美国国旗竖立在登月面上。这面国旗顶边缝有金属衬条。因此在无风的月球上也像在迎风招展。在月球停留两个多小时后,他们准备撤离。在最近几分钟里,他们在月球上安放了一个月震仪;一个监测日地距离的激光仪和一个测量太阳风的仪器。科学家可以通过这些仪器观察月球的情况,收集科研资料。

他们胜利完成了月球考察探险任务,拖着一袋22公斤在月球采集的岩石标本回到登月舱。他们在月舱休息了8小时。

到了预定时刻,他们准确地完成操作程序,把“雄鹰”的上半部分升入太空,进入月球轨道,与柯林斯驾驶的指挥舱对接。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又回到指挥舱,又与柯林斯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这时,登月舱已完成自己的使命,于是他们把登月舱的上半部分与指挥舱分离,把它留在月球轨道上。登月舱的底部已作为这次登月永久性纪念碑留在月面上。在登月舱底部的一块金属牌上刻着一行字:“这是地球上来的人们在月球上首次着陆的地方。我们为全人类而平安地来到这里。1969年7月”下面是“阿波罗11号”三位宇航员和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名字。

完成了登月任务以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从月面起飞并进入轨道,“鹰”和“哥伦比亚”对接了起来,又变成了“阿波罗”11号。

最后一天,3位宇航员相继向地球发表谈话,阿姆斯特朗首先说:“地面的诸位,你们好!我是‘阿波罗’11号的指令长。100多年以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本月宫旅行的小说,他的宇宙飞船‘哥伦比亚’号明天就如同小说里的一样,也将溅落到太平洋,值此,谈一谈我们乘员组的感想。”

科林斯说:“观众也许认为我们的月球旅行很简单。可是,火箭、计算机、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等无论哪一个都是极其精确的装置,如果没有制造这些装置的人们的血和汗,我们就无法达到目的。我们所做的只是这些努力中小小一部分而已。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

接着,奥尔德林以一位哲学家的口吻说:“关于这次飞行的意义,在这3天里,我们从各个方面进行过讨论,意见归结到一起就是:这次旅行不仅是我们3个人的力量,我们把定为‘阿波罗11号’标记的鹰衔着的和平的象征——橄榄枝飞落的徽章,当作我们3个人的共同心愿,精心地放到月面上。”

最后是阿姆斯特朗的发言:“致使我们这次飞行成功的是迄今为止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探明宇宙真理的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从事‘阿波罗计划’的所有人员,美国人、政府和议会、产业界,所有这些人的功劳。现在,我向观看这次电视节目的全世界观众表示崇高的谢意,祝愿上帝保佑这些人。”

宇航员们再次启动工作舱中的小火箭,“阿波罗11号”离开月球轨道,踏上返回地球的道路。几天以后,人们在太平洋上空的预定方位发现一个光亮的火球,“阿波罗11号”正在返回。飞船唯一剩下的指挥舱的舱门打开了,三个大降落伞被抛出,它们拖住飞船,使其减速,最后轻轻飘落在海面上。

人类第一次月球探险胜利结束了。它表明人类不仅可以在月球降落,而且可以在月球上生活和工作,它揭开了人类探险史上的新篇章。

通往火星的艰难历程

在“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20周年纪念大会上,美国总统乔治·布什曾信心十足地宣布了美国远征火星的“三部曲”:第一步,在20世纪90年代建成“自由”号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第二步,在21世纪的头10年里,建成可供人居留的月球基地;第三步,于2011年开始,从月球基地出发对火星进行载人飞行,并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登上这颗红色的星球。

九大行星之中,人们选择火星作为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很自然的。因为火星是地球的近邻,而且与地球最为相似,虽然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火星上有生命的迹象,但它具有足够的阳光,有冰水,有大气,显然是太阳系中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天体。

科学家们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在调查这颗红色星球的秘密,而且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仍在不断升级。在近20年时间里,美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欧洲的所有空间机构都在不懈地努力着,竞争着,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登上火星的国家。

近20多年来,各国科学家在对火星的探测研究方面还加快了节奏。

1976年,美国“海盗号”探测器在火星一面软着陆成功。深入探测行星的时代从此开始了。

7月20日“海盗1号”降落在地势起伏、散缀有各种大小岩石的克星里舍盆地的西坡。“海盗2号”着陆地点靠近北极极冠的边缘,距离l号约4000英里。

计划中的“海盗号”探测器,主要目的在于探索火星表面是否存在生命,因此在着陆器内装有一系列探索生命的仪器。首先是两台电视摄像机能以立体、彩色、黑色、红外方式高、低分辨率成像,用来观察宏观的生命形式或生物的运动现象。

着陆器内装有质谱仪,直接从空气中取样,可以进行灵敏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星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氧气只占0.3%—0.4%。着陆器内还有3个生物实验室,能用3种不同的方式分析土壤。7月28日,着陆器采样臂从火星表面采集了第一批土壤样品,随即送入生物学仪器,进行3个实验,观察火星土壤里有无微生物或者有机物质的原始生命形式。

结果是令人失望的,第一次样品中没有任何有机分子的迹象。当然,这种不存在,并不排斥火星有生命的可能性,但却增加了分析的困难。这至少使得那些鼓噪目睹过“火星人”的机构有成为江湖术士的可能,陷入了颇为尴尬的处境。

为了扩大探测地域,美国宇航局最近制订了一个名为“紫鸟”的火星探测计划。所谓“紫鸟计划”,就是把4辆无人驾驶的宇宙车送上火星表面。这种宇宙车和“海盗”号登陆器所不同的只是安装了履带式车轮,外形像个活动的大型办公室,内部装有核动力电池,车速为每天3—4公里。在一个火星年(约相当2个地球年)内,驱车数千里,它所能涉及的范围要比“海盗”号增加几万倍。

执行这一计划的科学家们满怀信心地说:通过“紫鸟计划”,火星将像月球那样,赤裸裸地向地球人暴露自己的秘密。他们相信,在火星上,很可能找到地球型或与之相仿的低等生物,或者与地球上完全不同的“火星型”的低等生物。如果幸运的话,说不定还能找到高等生物的遗物或遗迹。

美国的“火星观察者”是这一计划的先锋。这颗价值9.8亿美元的宇宙飞船以每圈118分钟的速度开始对这一星球进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详细的、时间长达2—6年的测绘工作。

水对于了解火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只要有水就意味着可能存在过生命形式。美国“火星观察者”号小组的宇宙地质学家迈克尔·卡尔说:“我们发现了许多水蚀的现象。”在火星具有30亿年历史的南半球曾拍下一些分岔河的照片,它们与地球上干涸的河床十分相似。卡尔说:“几乎可以肯定当这些河道形成时,火星上的气候要更为温暖,大气层也稠密得多。”一些科学家推测,在火星上甚至可能曾经有过海洋。

除了那些较小的分岔河道外,还有一些迹象表明,在火星的许多地区曾发生过洪水肆虐的情况。卡尔说,这些猛兽般的洪水似乎是在两三个星期的时间里就冲出了宽达90英里的巨大河谷。

这些大洪水在火星的历史上似乎时有发生,其原因不明。但卡尔推测,这些水可能一直由于巨大的压力而被禁锢在冰冻的地壳下面,一旦出现裂纹或遭受巨大陨石的撞击,这些水就会在高压下喷涌而出。

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流水,那么它们现在在哪儿呢一些科学家估计,水很可能被刮离了星球,但多数科学家却和卡尔一样认为它们还在星球上,被禁锢在地表的冰层下或粘土层中。“观察者”号及其后继飞行的一项任务就是找到水,以重现火星的历史真面目。

尽管人们可能梦想过有朝一日去访问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居住,但就地球的标准来看。那里却是一个人类的禁区。在夏季,赤道地区中午的温度倒是可以达到令人满意的华氏68度,可是由于火星二氧化碳大气层非常稀薄,一到夜间,温度就会急骤下降200多度。在火星的两极,冬季的平均温度为华氏零下220度左右。研究人员们希望,通过“火星观察者”号及以后的飞行计划,他们能够对火星的恶劣气候有进一步的了解,甚至或许还可掌握预测其天气的方法。

登上火星比登上月球还难吗当然,而且不是难一点儿,是困难得多。月球离我们平均不过38万公里,火星同我们的平均距离却有228亿公里之遥,离我们最近时也有5500万到1亿多公里。火星上的重力几乎是月球上重力的3倍,从火星上起飞的航天器必须要比月球上起飞的航天器的功率大得多。飞往火星的载人飞船得有几百、上千吨重,飞行一次将持续1.5—3年,为此必须给飞船机组人员储备比考察月球多得多的食品、空气、水等。为了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送往太空,需要利用航天飞机先把在地面上预制好的零部件分成好多批送到空间站上,在那里组装成飞船后再启动火箭把它送往火星或月球。

这还仅仅是诸多困难中的一小部分。至于要在火星建立基地,建造人工“生物圈”,开展火星旅行业务,改造火星的大气、土壤和气候,直到实现火星移民,使人类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另一个星球上,那恐怕就需要经过几代人乃至几个世纪的努力才能办到。

据估计,光是为了完成布什总统提出来的进军火星的三项任务,大约就需要耗资5000亿美元,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如果世界继续沿着和平、发展的轨道前进,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那么,人类向火星进军的步伐就一定要快得多,前景也一定会变得更加乐观。

阿波罗13号历险记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2号”飞船两次载人登上了月球,实现了人类登月的伟大愿望。可是,人类在飞向月球的历程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经历过痛苦的牺牲,也遇到了巨大的挫折。

1970年4月13日,美国体斯敦时间13点13分,登月飞船“阿波罗13号”点火升空,开始执行第三次载人登月飞行。“阿波罗13号”的任务是一次例行飞行,其目的是对月球的山脉进行一次地质调查。

13这个数字好像是不吉利的,这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十分明显。那么,“阿波罗13号”是否将应验这个“劫数”呢?

登月飞船上共有三人:指令长詹姆斯·a·洛弗尔海军上校,登月舱驾驶员弗雷德·w·海斯和指令舱加强员约翰·l·斯维格特。16日凌晨,“阿波罗13号”顺利地飞行在通向月球的轨道上,离地球33万公里,飞船已达到无还点。也就是说,此时飞船如果失控,将会一直向茫茫太空纵深飞去,永无返回的可能了。整个飞行过程平淡无奇,所以播放的宇航员工作情况的电视节目并没有引起美国电视观众的注意。

然而,就在洛弗尔上校在电视节目中说完“祝地球上诸位晚间愉快”之后,没过几分钟,突然一声爆炸震动了整个飞船。地面指挥中心顿时陷入了极度恐慌之中。

起初,洛弗尔上校和斯维格特还以为这是海斯闹着玩的;因为当海斯在登月舱操纵阀门时,他们曾听见过那种响声。但从监视屏幕上发现,海斯也是满脸惊愕的表情,显然,这次爆炸是一次事故。他们遇到了大麻烦。

斯维格特检查了控制舱内的各种仪表,一切工作似乎都正常。但当海斯从登月舱检查完毕回来,斯维格特再次查看他面前的仪表时,发现出了问题。两个氧压计的指针正以惊人的速度下跌,一只燃料箱完全停止了工作,另一只的燃料也即将耗尽。三位宇航员心里都明白,指令舱马上就完蛋了。刚才的爆炸既毁坏了两个氧气箱,又造成了三个主燃料箱失去功能。

地面控制中心听到了飞船的报告后,决定立即放弃这次登月计划。但每个人都知道,要使三位宇航员返回地球并非易事。这次爆炸造成氧气供应量锐减,而且使供电系统出现故障,严重影响指令舱供电。这也意味着无水供应燃料箱了。

一个半小时后,地面控制中心通知他们说:“我们计算了一下,指令舱剩下的电量大约只能维持15分钟了,因此希望你们马上进入登月舱,开始充电。”这几乎是一个噩耗,海斯和洛弗尔上校立即进入登月舱。指令舱暂时被废弃了。

宇航员们和地面控制中心都意识到,防止飞船无限制地飞入太空的唯一希望便是把登月舱作为救生艇。登月舱的动力系统和供给能使这个发生故障的宇宙飞船绕月球轨道飞行,飞向狭窄的“空间走廊”,从而引导他们安全返回地球。

然而,他们仍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飞船还要飞行差不多4天,如果不尽一切努力节省电力、氧气和水,登月舱的供给要不了2天就要完了。地面控制中心的飞行模拟器里的数百名技术专家和宇航员都在竭尽全力地设法解决飞船这几天内面临的严峻挑战。

上午9点30分,洛弗尔上校接到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第一支火箭点火,改变飞船的航线。”阿波罗13号”照办了。17日凌晨3点30分,飞船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关键性的点火。此时飞船消失在月球的北面,无线电联系中断了,地面控制中心焦急万分地等待着无线电联系的恢复。

当飞船从月球背面又出现时,已准确地定位在飞向地球的轨道上了。大家松了口气。然而在一个半小时后,飞船又碰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空调系统工作不正常,有毒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正接近危险的程度。

地面控制中心的技术专家和宇航员们又立即着手解决这个危机。办法终于找到了,宇航员们可以用飞船上现成的器械装配成一个空气净化装置。然而,在这寒冷、光线微弱的太空环境中工作,真是太艰难了,进程相当缓慢。他们用登月服上备用的软管把氢氧化锂滤毒罐连接到空气供给装置上,终于装好了一个净化装置。

这个问题刚刚解决,地面控制中心又发现了更大的险情——飞船正在更远地偏离轨道!按目前的轨道继续飞行,“阿波罗13号”就会脱离地球,再度陷入失落太空的危险。

飞船需要再进行一次关键性的火箭点火。洛弗尔上校镇定自若,甚至在回到控制舱前他还设法睡了两个小时。18日早晨5点31分,在火箭点火改变航线之前,他向休斯敦幽默地说:“我希望你们在后方督战的家伙走对这步棋。”其实,洛弗尔上校的担心是多虑了。在第三次火箭点火时,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技术专家已经搞出了一套复杂的操纵方法,以帮助“阿波罗13号”19日返回地球大气层。飞行模拟器里的“阿波罗14号”宇航员们已对这套方法进行了一

次又一次的检查。

洛弗尔上校进行最后一枚23秒火箭点火后,出了故障的飞船终于被推人了重返大气层的正确位置。这时已是19日下午1点53分,遭到破坏的服务舱载有氧气箱和其他供应装置,现在它被弹弃了,露出了防热罩,这是用来保护飞船在大气层中飞行时免遭烧毁的。宇航员们这时才首次看到破坏的程度。洛弗尔上校向休斯敦控制中心报告说:“整个一侧都没有了,从底部到发动机差不多全没有了。”地球上的观众从电视里看到“阿波罗13号”被炸致残的情景,都不由得倒吸了一口气。

下午5点44分,救生登月舱也被弹弃了。洛弗尔上校最后一个离开登月舱进入指令舱。又过了一个多小时后,指令舱闯入地球的大气层。突然,控制中心又有几分钟与它失去了联系。不过不要紧,“阿波罗13号”正平平安安地朝地球方向飞来。下午7点07分,指令舱顺利地溅落在太平洋温暖的水域里,距离等待它的救援船“硫磺”号还不到6公里。

尽管经历了4天的磨难,遭受了将被弃于太空的威胁,洛弗尔上校最后在向控制中心报告时仍说:“我们情况良好。”

“阿波罗13号”虽然失败了,但它的返航成功说明人在太空中并不是无能为力的,靠着勇敢和智慧,人类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这也使人们明白,13这个预示不吉利的数字,在人类的勇气和智慧明前,也是无能为力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