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黎明,天色刚刚放亮。玄天大殿一处不远的峰谷内的墓碑前素果高香。元尘身着书生服饰,去了道髻,默默的跪在坟前想着过往的种种足足能有半个时辰后,口中轻轻的说道:“爹爹,孩儿就要离开这武当山了。此次下山修心炼己,归无定期。虽有将您的骸骨带回故里与我阿娘合殡一处之心,但不知当年兵荒马乱还能否找到阿娘的埋骨之处。故思来想去不敢贸然行事。唯看以后的情形再定了。想想为人子者,不能赡养高堂终老,此心惶惶,此情殇殇!愿父母在天之灵永保安享。”
磕了三个响头之后站起身来,元尘又是有些泪眼朦胧。强忍心痛,一咬牙转身几个纵跃向下山的栈道走去。
行了里许,忽然看到栈道的中间站定一个人影。元尘也不害怕,到了跟前才意外的发现竟然是元鼎师弟。
两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深深的看着对方。半响,元尘问道:“元鼎,你不做早课,怎么却跑了出来?”
“师弟我听说师兄要走,今特来送师兄一程。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难道尽你我兄弟之情。借古人一首离别之诗,寄托我的一番情意吧。‘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说着说着,元鼎已是哽咽。
元尘此时也是涌上一丝离别之愁。上前两步,师兄弟二人紧紧相拥。
“师弟还须勤加用功,争取早日具备下山历练的机会。届时你我兄弟可能还会在红尘相见的。弄得这般生离死别的多没有出息!”元尘假装嗔道。然后又说:“以后师父那里你就多费一些心思孝敬了!”
“师兄但管放心。对了,这‘秋水’是师父让我捎带给你的。说以后能有用到的时候。”边说元鼎边将“秋水”自后背解将下来递给了元尘。元尘拿到手中,甚为感动,回身将“秋水”置于身前,对着“道意禅境”的方向拜了三拜。拾起“秋水”起身,又厚重的拍了拍元鼎的肩膀,就自其身侧飘然向山下大步走去。
此时一轮红日跳出群山的包围,瞬时将这千山万岭耀得金霞流动,一时间鸟儿齐鸣。新的一天又将开始……
注:写到此处,元尘终于能够下山历练了!前面十四章可能写的有些亘长。但是考虑到后面的情节发展,我觉得还是不能让元尘所具备的能力,性格,思想等等出现的太过突兀,这样对以后交代元尘的道法境界的进展才合情合理,而且我也用了前十三章埋下了不少的伏笔,这为第一卷千古悠悠做好了元尘这十世以来的修炼因果,以及与诸女的悲欢离合,情愁困顿的详细描写。同时也能使第二卷魔影重重变的生动,有情。至于第三卷来去空空则不多说。且看故事情节的发展,给大家留下一个遐想的空间。
所以,不看前十三章,甚至不好好领会前十三章的意味,那么后面的内容也不会深得其中的三昧的。这正如一道大餐,有色,有香,有味。三者缺一都将是一大憾事,也必然失去了大餐的品味。我不敢说这部《大道行》是一道大餐,但是我也不会满足于一道小菜。
所谓,苛政猛于虎。自古及今,无论你是兵器时代还是火器时代,人的这颗心,权谋的这个诡。都不曾随着所谓的人类进步而清明。道德的沦陷,人性的堕落已成了人类自我毁灭最为可能的途径之一。
因此,我写这本大道行,就是着眼于借助一个空间与时间的错位来展现人性的美丑。用裴远尘这个人物的所历,所感,所闻,所见来指出神通玄妙却不及人心的“巧妙”。人性如果不知足,不平淡,则魔,鬼,妖,怪都是较之有所不及。以及任你道心再是深厚也随时有被人欲俗心诱惑偏离的可能。
我的本愿就是希望能利用一个生动曲折的仙侠故事去探索故事背后蕴涵的人性本质,道德伦理。最终期盼像张三丰合道之时对裴远尘所言的那样:“大道行程,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