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走到楚界所辖孝感,眼看武当山已经距离不是很远。张真人走到一处路边闲置的凉亭内稍做停留片刻。刚要动身启程,忽然看到不远处的杂草中有一个瘦弱的幼童靠在其母的怀中,母子两人憔悴的眼神中满是饥饿无力的神情。真人正在慨叹而欲用“小五行搬运”的神通弄点食物给这对母子充饥。忽然看到七八丈外又出现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那少年也不知是饿的还是冷的,或者本就身体单薄,这走起路来,步履蹒跚,颤颤巍巍。
一看到这个孩子,张真人眼前一亮——好一具修炼的根骨,好一副载道的大才。我武当派道统发扬光大终于后继有人矣!
欣喜的看到这儿,张真人灵由心生,用了一个“小五行搬运”的神通将一个不是很大的白面馒头置于那对母子不远的地方,正好那个孩子走过来能够看到。借此看看这个少年的心性,并有说辞接近了解。好结下这个缘法。
再说那个瘦弱的少年缓慢的行了过来,低垂无力的头想看不到路中间的馒头都不成!
看到馒头,少年一楞,随即闭上眼睛晃了晃头,然后慢慢的睁开一点小缝,好似生怕吓跑了馒头或者可能生怕只是个幻觉一般的小心。随着眼睛睁的越来越大,馒头仍然静静的躺在那里。少年惊呼了一声迅速的弯腰扑向了馒头,然后两手紧紧抓住不放。喉管里发出闷雷般的哽咽,不由自主的将馒头慢慢的靠近了自己的嘴边,却出奇的没有立即咬上一口。
当他正沉浸在想象吃下一口会是什么味道的时候。路旁突然传来幼童响亮的哭声将他拉回了现实当中。
下意识的侧目看到路旁母子的情形,听着幼童口中的哭声,看着幼童母亲眼中的渴望。少年抿了抿嘴唇,喉咙里再一次的咕隆做想。犹豫了一下,向前走了两步,身手将馒头递向这对母子。
孩子的母亲眼神中透露着稍许迟疑,既而是振奋。几乎是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迅速的接过馒头。幼童的母亲掰下一小块喂向自己的孩子。虚弱而又急促的说到:“伢子不哭,快吃,快吃。”饥饿难耐的幼童丝毫没有吝啬生理上的原始需求,急促的吃了起来。
此时,看着狼吞虎咽代替了饥饿的哭声,幼童的母亲泪流满面,看向少年的眼神中尽是无声的感谢。此时此刻言语是难诉这份人性的感动和心系他人的大智大勇的。
张真人看到此处。眼中尽是嘉许和笑意。
也不知是几日来食不果腹,身体嬴弱,还是因为馒头的事引起气血的大起大落。少年眼前忽然一黑,身体不受控制的瘫倒在原地。这顿时引来幼童母亲的一声惊呼,便要使出吃奶的力气站起身来。
此时张真人也一步跨出,以一个缩地成寸的神通从七八步远的距离眨眼就到了少年的身旁。同时看也不看的用手向那对母子虚虚轻按,幼童的母亲只觉将要勉强站起的身子如触到一片绵软的棉花般,身子柔柔的被落回了原地。
张真人立即用神气稍做感应,知道这少年的命元没有大碍,仅仅是饥饿过度加之情绪起伏造成的暂时性昏厥。随即右手探入左边宽大的衲衣袖子当中,使了一个“小五行搬运”的神通,拿出一个盛水的水袋,左手打开水口,然后枕在少年的头下,将少年的身体轻柔的扶正,一点点的往其口中殷入。
昏厥的少年时间不长就悠然的醒转过来。发现自己半靠在一位道人的怀中,茫然的四向张望了一下,旋即明白是眼前的道人救转了自己后,就要翻身跪下拜谢。
张真人微笑着制止住他的举动,并将少年扶起。少年此时再正面看到张真人,内心深处无来由的,好似一汪潭水漾起了一圈涟漪。不知道为什么,眼前的这位救命道人如磁吸铁的让他感觉亲近,感觉相识,感觉激动。
张真人见状一笑,问道:“小施主可感觉好些了?”
“回老道长的话,好多了。救命之恩不敢轻以谢言,请受小子一拜。”说着,又要伏下身去行那跪拜大礼。
张真人从其言行举止当中知道,此子必然是书香门第,而其性子却不落俗。教养有余而不迂腐却是最为难得。这于大道修炼最是有利。当下心中再是一喜,却是不让其跪拜下来。随即又问道:“那你唤做何名?”
“小子姓风,名逸尘,字养正。”
“哦,上古黄帝之姓。养正……应是取孟子‘气以直养而无害’之意;逸尘,飘逸出尘。好名字!”张真人赞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