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的薄雾覆盖在刘启亮的身周,使得他的身形若隐若现,静坐的躯体也不显寂寥萧瑟,反而透露出一股薄薄的生机。
健壮的身体上宝光流转,莹白玄青的肤色更显主人的不平凡。
睁开一双明亮的眼睛,两缕精光一闪而过,不过,左眼中闪过的是一片淡淡的银白,右眼中掠过的却是一捧稀薄的赤金色。
“终于结束了吗?”刘启亮喃喃自语了一句,“师傅常说‘修真无岁月’,诚不欺我也!这闭眼睁眼之间二十三载已是匆匆而过了,凡人又有多少个二十载可供浪费的。”
这一番思索,终究让刘启亮明白了凡人和修真者的为什么是两个世界的人了,以前总是听玄云子自己的感悟,却又怎有亲身体验来得深切。
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生命体,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地定位,作为修真者就要首先对自己的身份加以肯定,一个总是拿世俗界的规则行走修真界的人,一定会处处碰壁的;相反作为一个修真者来到世俗界若是还以修真者自居,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情,想不出事都难。
这就是一种明悟,或者顿悟,懂得了就是懂得了,不懂依旧是不懂。修道者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天心是靠自己体悟出来的,不是靠师傅教出来的。
至此,刘启亮终于了悟了修道的含义,明了心,见了性,境界猛涨,就像转过一道门进入了另一个不同的房间,踏入了明心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心动期。
周遭白雾涌动,一股脑的冲入了身体内,在经脉中循环一周,倦鸟归林般脐下丹田中。
天地万物皆有属性,于是一般修真者功法也各有属性,吸收来的天地元气与自身属性相近相合的被经脉过滤后吸收了去,其余的又都排出体外,当然限于修为和法诀的关系吸收的也只是能吸收的天地元气的其中一小部分。
不过天筋神功所修的真元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混元之力,因此,能吸收更多属性的天地元气,其余的则被分成一缕缕融入了筋脉之中,排出体外的寥寥无几,其效率之高很是惊人。
这里的混元之力当然不能与混元圣人所修的混元之力相提并论,二者的等级差距根本不是云泥之别所能形容的,就好比,上古时候的金乌,一出生就有莫大法力和神通,通身上下全是霸道无比的太阳真火,现在的金乌虽也称上古神兽,但刚出生的小金乌法力低的可怜,浑身上下的三昧真火怎么也不可能和太阳真火相比的。
混元之力也有其不凡之处,其他的真元和其相比,就好比一个杯子装满了黄豆,另一个杯子先装黄豆,再撒上细沙,最后注入水,两者容量相同,但前者的重量根本无法和后者相提并论。
机缘和顿悟是修真的两项极重要却又不可捉摸的主要因素,当然也是修真者的制约因素,没有这两样的,可能修为迟迟不能进步,有了这两样的也可能会进步神速,但凡事过犹不及,凡事不可强求。
刘启亮的出关顿悟,顺利进入明心期,也算是水到渠成的事,毕竟他的根基很扎实,再者修真的初级阶段对基础的要求并不是很苛刻,只要有好的灵丹妙药从一个凡人一跃而至金丹期也不会太难,不像元婴期以后,境界不够想要突破难之又难,强行突破,根基不稳者很容易留下隐患。
修道时要慎重,不修行时,还需遵行自己的本性,这样才利于修身养性,道法自然。
刘启亮再次回到竹屋前,依然本性如旧。
“师傅,师傅!”喊了两声不见玄云子回应,刘启亮心中猜测玄云子是不是又到世俗界闲游去了。
索性坐在一个竹凳子上,暗暗寻思,“修道之人虽说要留出大半时间打磨真元,钻研道法等,但是总还得四处走走的好,既能增长见识,积累经验,又能碰碰机缘,嗯,看来我离出山必不久已。”
这次闭关是刘启亮平生最长的一次,若再一味闭门不出,却未必是件好事,因而,才有这般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