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晚,但爷爷还是感到欣慰,自己还是幸运地。可以回家,回家看自己的孩子们,自己的孙子。
在回来的火车上,看到人们在田野劳作的景象,处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爷爷的心情格外高兴,国家的好日子开始了,自己的好日子也来到了。
爷爷的故事讲完了,整个夏天我们一直沉浸在爷爷感人的故事中。爷爷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爷爷坎坷地经历,传奇地人生,以致在今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时常想到爷爷说的话,做的事,更加钦佩地是爷爷健康的平常心态,快乐人生。虽然是历尽风雨,一生坎坷,但爷爷永远是保持着一个平常人的心态,他没有沾沾自喜,和普通的人没有两样。
爷爷在我家里一直住到国庆节,整整住了五个月。在节后,爷爷对我爸爸说,自己想回老家去看看,也非常想看到姑姑她们,分离这么多年,也不知道她们的生活好不好?我爸爸说,她们在农村都已经成家了,在文革中,因为是在农村她们没有受到什么牵连,姑姑她们平时都是不谈自己家里的事,再加上农村一房一族的,也没有人去搞什么革命,那样革来革去,都是革自己人的命,也就没有那个必要。
但爷爷还是想去看看,离开桐枧冲这么多年,也没有给奶奶上坟挂纸。爷爷说回村里,想给村里人做点事。我爸爸和妈妈虽然答应了爷爷的要求,但还是不放心他的生活,只答应他回去看看,过一阵子还是回果园来,一家人好不容易团聚,谁也不想再分开。关键是我们兄弟三个更离不开爷爷,和他一起生活了一年,爷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深深地改变我们,现在他要走了,真有点舍不得。
爷爷是在我们上学后自己一个人走的。等我们放学回家没见到爷爷,我们兄弟三个连饭都不吃,吵着爸爸和妈妈要爷爷。在爸爸的劝说下,说爷爷只是回老家看看,过一阵子就会回来,让我们好好读书,就在家里等待爷爷回来。
第九章爷爷是国民党军官(31)
爷爷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他说这里才是他的家,我们在果园的家,是我们的家,他的根在桐枧冲,这里有很多他难以割舍的情感,难以忘却地乡亲。村边的柏树,王氏宗祠,天然的瀑布,高耸的松树,涓涓泉水。爷爷说桐枧冲才是生活的天堂,是他渴望地地方。也许故土之情就是爷爷这样理解地吧。
在爷爷回村的那一天,本来爷爷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要回村里,当他走到柏树的时候,他惊呆了,他停住脚步,望着眼前黑压压的村民,是全村的老老少少,都站在路的两边,呈一字排开,像是夹道欢迎首长一样,个个脸上呈现着喜悦地笑容。有爷爷认识的,有爷爷不认识的,毕竟离开村里十几年,老一辈的基本都已经离开了人世,新生的一代已经长大成人,村里依然是那样具有朝气。村民比以前不同的是脸上灿烂的笑容和炯炯有神的眼睛。爷爷一一和他们打着招呼。
家族的人直接走过来,亲热地叫着,接过爷爷手中的行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回家吧!”爷爷此时是百感交集,眼泪都流了出来,看见家族的同辈,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一刻都不想松开,这次的握手相逢是他们苦苦等待了十三年多,十三年黑发人也变成了白发人,谁能承受苦苦思念的煎熬。虽然爷爷不是非常卓越的名人,但他是实实在在帮了全村的村民。从饥饿到解决温饱,从惊慌到家园安定平安,村民都知道爷爷为村里人付出的一切。他们也不知道用什么来报答爷爷曾经的付出,爷爷说什么都不要,只要你们的笑脸就可以。
家族的人都一起动手将爷爷的家重新进行了整理,家里很多东西都没有变,依然是保持着曾经的布局,特别是我奶奶的画像,家族的人一直保留得好好地,什么东西没有她珍贵,因为奶奶离开人世的时候,爷爷没有送她一程,这是爷爷一生最后悔的一件事,毕竟爷爷是深深爱着奶奶的,奶奶为了这个家,她也是呕心沥血,付出了一切,没有来得及享受这安定地生活,就匆匆谢世。爷爷说他愧对奶奶,没有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
爷爷在家族人的带领下,来到家族祖坟,爷爷给已经在这里安息的族人,一一挂纸,点香烛,每一个坟前都晒上一杯酒,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来亲自祭奠,爷爷沉默不语,他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后来爷爷就让家族的人先回去,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奶奶的坟前,将自己这么多年的辛酸一起向奶奶倾诉,是希望奶奶听后能够原谅,能够理解。
爷爷一直待到天黑的时候才回到家里,其实家族的人是一直在远远地地方看着爷爷,他们不想打扰爷爷,让爷爷一个人平静地将心中的苦倾诉出来,让他的心好受点。
爷爷这次回来,他主要是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修进村的桥,第二件事是组织建村里的小学。村里那座窄窄的桥,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发展了,连拖拉机都不能过,大大阻止了村###农用物资,所以他认为要修宽一点,起码可以走拖拉机。再就是村里的孩子一直要走很远的路去上学,翻山越岭地,下雪下雨,孩子们的安全就成了问题,创办自己村里的小学,可以解决解决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再穷再累,不能让孩子们没有知识,没有文化,要走出大山,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考出去,才能更好为国家出力。爷爷的建议得到了村书记和村主任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村所有人的支持。
要做这两件事,主要就是要有钱,有了钱才能动工,才能实现这个愿望。爷爷和村领导们首先商议的是学校的问题,孩子们的学业是一天都不能耽误,爷爷建议利用祠堂来做教室,反正祠堂很大,有很多的房间都是空的,祖也要祭,但不应浪费这么多的房子,将进祠堂两边的房子全腾空出来,进行重新粉刷,请木匠做黑板、课桌和凳子,所需木料,只要村里同意上山砍些树就可以,也不发费多少钱。让出四间房就可以,一年级和二年级在一间房,三、四、五年级各占一间房,老师办公就在各个教室里。但村书记和主任最担心地是没有老师,没有老师这个学校办起来也没有什么意义,爷爷说他负责去请,另外还可以在村里请,总之老师的问题爷爷说很好解决,只要村里发一些工资就好解决。村书记说村里也没有什么钱,在财务上一直是个空壳,只有挨家挨户地去集资,再让上学的孩子们也适当地交一点,也可以解决老师们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