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抬头挺胸永远做的不到位。那群一身橄榄绿的狗娘养的家伙总是让女生们头抬了再抬胸挺了再挺。九月份并不像散文里说的那样秋高气爽,太阳还是一如既往的火暴,女生往往穿的不多,丰满的乳峰在阳光的照射下一起一伏的,教官们心里也一起一伏的。也许是这些原因,看到柳儿军训第一天忙忙碌碌准备笔记本记录所谓的多姿多彩的军训生活,我的胃便是一阵排山倒海。在我的故事里,没有严厉又慈爱的教官,没有铁的纪律,没有打靶归来的歌谣。或许,这是我的偏激。写校园小说,砍去关于军训的一段不短的章节,这对凑字数的写手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损失。
我习惯一个人行走。用时髦的话说,这叫享受孤独。我独自去看《向左走向右走》去看《2046》。我会挎上草绿色的背包挤上一列普快去那种人不怎么多也不怎么繁华的城市。如盐城如张家港。偶尔,我会遇见这个年代久违的好人。去盐城,是突然想看看麋鹿看看丹顶鹤。拖着一个褐色的旅行箱,挤上了从襄樊开往无锡的火车。手里捏着张站票。一个开封男人说小姑娘坐我这儿吧。我看着他不说话。他笑了,我去别的车厢看看,应该有位子的。车到许昌站,我起身去洗手间。通过长长的通道,我看见了前一节车厢里那熟悉的背影。那一刻,我的眼睛酸酸的,却没有流泪。不是怕把隐形眼镜冲出来,不是怕错过窗外飞驰的风景。离开的时候,他说,一路上要照顾好自己。他的眼里只剩下真诚。我点点头,彼此握手然后说再见。他很快地转身走了。我低下头,我最不忍心看的就是渐行渐远的身影。突然有人拍我的手臂,你是从襄樊站上车的,是湖北人吧,给你买了份凉面,里面放了辣椒,味道应该比火车上的盒饭好一点。是他!他在窗外急切地说着。我想真诚地说声谢谢,我想问问他的名字,可火车开动了。
他在夜色中走向温暖的家。我也要抵达下一个站点。手机上没有存下他的电话号码,彼此音讯全无。但我会铭记,我也会用和他一样清朗的眼神走进或走出人群。
3、你是我的狐狸(1)
上网、逃课、谈恋爱组成了“大学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我热衷于逃课。在我看来,逃课标志着一个人的胆识和气魄。这就像街头巷尾人们谈论土匪和山贼小偷和抢劫犯一样。总认为后者来得猛来得真来得光明正大,虽然那些蒙块黑布抢银行要钱不要命的家伙会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你若是认为大学的课如聪明绝顶之人头上的毛本来就不多压根儿没有逃的必要,那就大错特错了。讲师的课,我是不忍心逃。本来人家好不容易熬成个大本硕士生什么的通过了试讲拿到了聘书又卖命地在讲台上口沫横飞,还要区分是撕(si)了一块还是湿(shi)了一块把舌头直来卷去弄得生疼,你逃,忍心吗?现在命题人都讲起人文关怀来了。试卷上出现了小朋友你一定行的,这对你来说只是牛刀小试,好了成功只属于你了等酸不拉叽的话,我们只好也对讲师们人文关怀一下了。
(bsp;老教授来上课,前半节课是听他们详略得当地剖析自己曾经怎样的辉煌,后半节就只听见用红线绳拴着的手机在裤兜里深情地唱《康定情歌》。这种课不逃你就傻,而且被查出来的几率可以下降到零。教授们往往很潇洒地说,我不是靠点名来挽留学生,我靠的是知识结构和人格魅力。我逃,我逃,我逃逃逃。教授们是不会追究的。他们不会糊涂到用自己的矛攻自己的盾让自己尴尬。毕竟,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乖的。也就是说,教室还是空不了,不会出现“千山鸟飞绝”的静态效果。
副教授们是游离的一群。像大气中悬浮的尘埃,上不去又不愿落回地面,就只好在那儿兀自飘着。摇摇欲坠。
付副教授是教古代汉语的。这家伙若有一天走了狗屎运升官成了正室,称呼起来的确还是个麻烦事儿。他喜欢瞅课间休息的空当趴在键盘上喝光明纯牛奶,于是便轻而易举地塑造出一张白白胖胖的水母脸。他的嗓音清脆悦耳,这个词若用来形容漂亮女人那可是锦上添花了。猫私底下叫他付公公,我说你丫简直缺德带冒烟。若想逃他的课,你得提前烧高香,幸亏武当山离学院不远。对点名极有耐性的付副教授上大课的时候每节课都要把在座的各位重新认识一遍。他的记忆力极好,路上相遇,他会突然叫住你,某某你的作业怎么还少了一部分?估计他是个极端的家伙,要么一个月没作业,要么让你把书后的字词表一个抄十遍。乖乖,三十多页,而且是繁写体。这个时候,我会大费口舌,把所有可以用来形容女人的绝妙好词一股脑儿给莲搬过去,那她就会服服帖帖地帮我抄书了。交上去,运气好的话,付公公会给我打90分。拿着印有鲜红分数的作业本,我一摇一晃去对面超市给莲买福建产的地瓜干。
在我的一贯思维里,胖人比瘦人容易接近。这不是从《厚黑学》中看来的,李老头子在那本书里讲“见人短命,遇货添钱”,我在现实生活中用了用,是百试不爽。见到五十岁的女人,我会弄出一脸的惊讶:阿姨,你有三十几了吧?那老女人笑成一朵花儿。有人买来一件仿皮大衣让我猜价钱,我会两眼放出实质上不怎么明亮的光,哎,真好看,差不多抵我两个月的生活费吧?李老头毕竟是李老头。他说的话管用我说的话就狗屁不是了。心宽体胖在付副教授身上一点儿也没体现出来。
一部分没良心的同学说,看问题要看两面,好与坏没有明显的界限。有了黑死病才有《十日谈》,有了白色瘟疫“非典”才有了2003年古代汉语开卷考试。那千年难遇的专业课开卷考试我没碰上,有事儿办了缓考。按理说缓考不同于补考,可我敬爱的付副教授却没把考试当中的两个学科术语搞清楚。他故作聪明地在补考与缓考之间直接画了等号。他认为办缓考的家伙主要是为了逃避考试。逃不了,至少能拖几天。就像死缓,可以给判死刑的人一个缓冲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