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四百零九、南国政体(1 / 2)

转眼就是1849年,又是一个选举大年,今年南国全国上下将会产生新一届的国家领导,各省各县也将会出现更年轻的当家人。

王华自从迈入1849年,就在好好思考,不是他留恋权位,而是他在考虑后穿越众时代的南国将会以这样的方式走下去,这个方式必须能够坐到公正和公平,能够保持国家稳定,还有一定自我纠错的能力,能够大家共同努力而相互制约。目前这个模式类似南美各国的考文迪主义,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后世证明了南美国家的失败。

那么怎么样让政体更为先进和健康,难道说真的学习美国的两党制度,三权分立。南国其实也是三权分立的制度,只不过因为王华等人的优秀和强势,一直保持着五人领导制的模式,基本上的大事情都是五个领导来决定,其他部门并没有发挥出其功能。这种模式高效迅捷,能够让南国面对外事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作出最有利的应对措施。

但是这个模式也缺点很明显,要是没有了王华这些来至后世的判断和学识,很容易陷入一个英雄主义的怪圈,要是那个领导好还好说,要是那个领导乱用职权,那就是一场大灾难。王华想的就是如何避免这种灾难的发生。

现在,国家领导的选举都是由国家人大、省人大和全民选举,但是提名却是由国家人大提名,这个政策是没有什么差错,只不过没有彻底执行。但是全国人大对于主席的监督能力不够,不能及时阻止主席做出的错误决定,这主要还是一直以来两个主席的强势,才会形成这种现象。

王华认为将来政体的重点就是监督,监督主席,监督政府,监督人大,还有监督法院,那这一切都由谁来做更适合呢。交给王华他们显然不可能,因为他们会老去,死去,那怕监督也监督不了多少年,顶多到1860年。但是国家可是几百年或者上千年,那就需要一个完美的制度来保驾护航。

或者可以学美国人一样,单独成立一个参政院,就是履行这个监督之责,人选吗,三百穿越众正好,没有了就留给他们的后人,除非是没有后人。这样既保证了这个监督责任的执行,还可以保证那些后人的能够和南国的未来共命运,同呼吸。

这个想法好,需要和其他人沟通沟通。

王华想到这里,赶紧起身,他需要抓紧时间来商讨这个决定。

其他的几个人都很赞同王华的想法,并让王华拿出一个成熟的规定在做细细的讨论。

王华忙了几天的时间,终于制定了一个他自认为完美的方案。

那就是改变国家领导的选举模式,保持各省各县地方的选举模式,同时引入了参政院。

参政院的组成就由三百人所组成,三百穿越众现在还留在世上还有79人,而没有后人的只有最早阵亡的杨立、董建和黄河,此外还有两人因为各种原因也没有后人。三百穿越众共留下了1036个孩子,平均到每个人3人多,当然有些年纪大的人只有一个孩子,比如曹元林就一个儿子,而人数最多的就应该属张峰,他离开南国前一共有6个孩子,如果现在还在,起码超过10个孩子,而现在最高纪录的保持者只有9人。

参政院现在就有295人分别由各家派代表参加,并一直到过世,如果该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参加,由他自己决定下来的人选,但是必须是直系,一直延续下去。如果没有直系亲属继承,那么这个名额就会对社会公开。当然,如果超过三分之二的参政员对于新人选不同意,那么就必须提交新的人选。

至于那多出来的5个人选,王华决定把他对外公开,公开聘任南国的知名人物来担任,排除有担任过政府资历的人,主要是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经济家等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这些人并没有世袭的权利,等到他们本人过世后,就会重新面对全国聘任。这些人的选取,当然是有参政院内部决定。王华认为一比五的比例来选举,就是说,如果是聘任一人,那就需要五个人选,然后从这五人中选取,首轮过半即可成为新的参政员,如果没有,就采取末位淘汰制,一直选出人员为止。

这样极大的保持了公平,还可以保持有新鲜的血液,保持了和社会的与时俱进。因为公开招聘的委员和世袭的委员是同等的权利,甚至可以竞选参政院主任。

参政院主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报名,并不需要事先提名,采取的依然是不记名投票和末位淘汰制,一直到最后一轮,选举出参政院主任为止。

参政院主任主持参政院的工作,并代表和其他各个部门交涉,同时,他还是国家领导人之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