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游牧民族的后代们的集体潜意识里,毛发的茂盛与否,也具有同样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逐水草而居”正是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有道是“风吹草低见牛羊”,若是风继续吹,地面上却无草可“低”,再见牛羊自然也成了一种奢望。
在吾国“天人合一”的传统信仰中,地表的植被一直就是体毛的象征。《麻衣相》认为,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也。所以头像天,足像地,双眼像太阳和月亮,声音像雷霆,血液像江河,骨节像金石,鼻额像山岳,毛发像草木。而《黄帝宅经》则把这一原则推广到建筑设计以及房地产行业:“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肤,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
故农耕也好,游牧也罢,面对那些既不能耕种也不能放牧的蛮荒之地,皆异口同声地发出了一声悲凉而绝望的哀叹——“不毛之地”。
顶上的荒凉
从猿到人,人类进化的过程千头万绪,一言以概之,大体上就是一个从有毛到无毛,从多毛到少毛的过程。如果一定要把这个漫长的过程拍成一部电影的话,我想它大概会是一部“###”。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学说,从猿到人,在面部表情不断丰富的同时,不断退化的正是表皮体毛。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不可逆转,即使我们的面部表情越来越僵化,毛还是照掉不误。而且,人体表面的毛发在总体上呈现出退化的趋势,与地球表面的森林、草场以及耕地之荒漠化是基本同步的。
联合国专家发出警告称,如果按当前趋势发展下去,在今后30年内,全球耕地面积将减少到平均每人只有公顷,耕地面积减少并转变为沙漠将会威胁到全球三分之一的地表和超过10亿人的生计。
尽管联合国尚未就人类体毛的现状和趋势作过调查并发出警告,不过,从进化论的原理以及森林、草场的现状来看,体毛的退化,似乎也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毛族”难逃之宿命。草木犹如此,毛发何以堪?
遏制荒漠化的办法,首选植树造林,人类在努力拯救自然环境的同时受到了某种启发,对于自己身上的“荒漠化”也表现出日益明显的紧迫感。
去年夏天,据美国一个贩卖男士盥洗用品的网站进行一项调查显示,如果可以让他们长出头发的话,43%的人愿意整整一年禁欲不做爱;而更有52%的人愿意少活一年。不过,秃头男为了生发,倒也不会毫无止尽地牺牲奉献。的调查还显示,如果以陪同一名12岁的少女前往贾斯汀的演唱会作为恢复顶上风光的交换条件,那么就仅有11%的人愿意这么做了。看来,虽然求毛心切,但是这些男人还是没有傻透,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甚至还可以被视为“聪明人”,当然,“聪明的脑袋不长毛”,但无论如何,男人长毛之决心,令人动容之余,多少也教人心里有点发毛。
脱毛
在生物学分类上,人类又被称为“裸猿”(nakedape)或“无毛猿”。科学家认为,类人猿作为人类的祖先,是全身长毛的,而现在的人类只在头部、腋部和阴部等少数几个地方才长着毛。至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掉毛”原因,到目前为止专家们仍是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理论计有以下四种:
其一,个人卫生说:类人猿身上的毛皮是各种寄生虫的孳生之地。虱子、跳蚤等寄生虫潜伏在人的毛皮中,不仅吃人的血,而且传染疾病。因为有害健康,毛发遂自动引退。
其二,防暑降温说:狩猎活动在强度和密度上的增加,令浑身长毛变成一种散热的屏障。毛皮之初衷原为取暖计,但火的发明则令此天然保暖外衣退出市场竞争,也就是说,掉毛是人类学会用火之后的一种自身调节现象。
其三,有利性生活说:英国生物学家莫里斯在《裸猿》一书中指出,男女交媾时,裸体的人类比起多毛的猿猴来,男女双方能感受到更大的性刺激,从而发展相对稳定的配偶关系,使人类实现合理的性别分工,提高生存能力。人的皮肤上有许多性的敏感区,这也可能是脱去了毛皮以后形成的。而全身长毛的猿猴的性敏感性则要比裸露皮肤的人类迟钝得多。
txt小说上传分享
毛病(2)
其四,避免认错人说:人类之所以倾向于脱毛,是因为这样有利于改善人的社会性。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要依靠社会的力量生存和发展。浑身长毛的人类,彼此间比较难以识别,当体毛——尤其是面部的毛发逐渐脱落之后,脸就具备了更典型的特征,更便于相互辨认。
关于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