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的卡萨布兰卡-第17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1 / 2)

斡胝呷缧∽什准丁18胁准妒强梢越胛难y模薏准丁2胀ㄈ撕偷撞闳耸遣荒芙胛难y摹u庵治难6馐缎翁恼庵值燃豆勰钜懦裁春臀な裁词呛芮宄摹n难y摹ㄈ嗣裥浴ㄔ凇Φ恰ㄎ难Ю镌缫巡桓创嬖凇t谡飧鲆庖迳希难y摹Φ腔u匦胗枰跃韬团小k淙弧Φ恰u奈难栽诖笮衅涞溃颐窍嘈疟刃腥说乃捣ㄊ牵难Щ够嵴故境銎涔逃械牧α俊!Φ恰ㄎ难д加惺谐。嬲奈难в雷と诵摹!?br/>

王逢振:生与死——分裂的主体

——评《9·11生死婚礼》

文/王逢振

下载

在《9·11生死婚礼》里,所有情节都依赖于主人公爱情的展示。贝拉对自己爱情的构想,支配着小说的整个结构。它不断地推进情节,但又驾驭着情节,使情节戏剧化;而作品的其余部分,则是沿着情节的线路,通过精心虚构而组织的一系列闪回倒叙的形式。假定所谓的生…死…自杀在叙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小说在向我们讲述迷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分裂的自我/主体,不论作者是否意识到这点。

按照小说的叙事,一开始是主人公在“9·11”灾难之后,从纽约返回她的故土上海,而“9·11”正是她与她最爱的未婚夫举行婚礼的日子。在飞机上,她遇到了同机去上海的美国人约翰,随后在她的梦幻世界里,她似醒似梦,徘徊于现实和幻觉之间,错误地把约翰当成了她的未婚夫格兰姆。这或许可以解读为一种暗示:小说描写跨文化现象,描写主人公分裂的自我。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点逐渐清晰起来。一方面,贝拉或王纯洁(主人公的名字)在上海长大,并在那里完成了大学教育,因此必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另一方面,她逃婚到日本之后,在那里学习工作了很长时间,融入到一个现代甚或后现代社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那种社会文化的影响。她与将军独生子阿根的婚姻,她在阿根家的生活,表明她遵循了中国的传统;但她与海天以及后来与格兰姆的爱情,又说明她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社会文化(从经济上说,我们也可以把日本视为西方社会)。因此,在主人公身上,存在着一种不同文化的冲突,而正是这种文化冲突,使小说在描写一种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同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作为一部自传小说,作品还是对现实的一种建构:主人公的回忆、幻觉以及生活中的偶然事件,全都遵循着她实际经历的爱情展开——她的主体身份通过变化而决定:她经历了不同的恋人,她周围的世界也发生了变化。贝拉开始是个年轻的大学生,我们看着她恋爱、结婚,然后受到婆婆的歧视,生活变得不幸,最后离家出走,逃到日本,在日本遇到海天和格兰姆,亲历了两种不同的爱情,目睹了两种不同的死亡:海天因爱情不能实现而死,格兰姆死于2000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然而,在读到这些事件时,我们发现小说的主体结构是一种空间的构成,其中有许多断裂的空间。虽然主体是“现在”,但“现时存在”却包括一系列先前观点的综合,因此每一种触及意识的变化,都承载着它与先前事物的关系。这意味着主体身份并不是完整的,也不是永远处于中心地位。因此,未来包含着不断地重新定位和建构,它们开始是新的,但很快便成为熟悉的东西,补充到单一主体的整体之中。现在变成过去,或消失到一度是未来的新的现在之中——这种不断的变化表明,小说的时间安排依赖于主体同一性的破坏。但正是这种破坏,为读者的想象形成了断裂的空间,从而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txt小说上传分享

贝拉到日本的目的是逃避不幸的婚姻,这种分离(离开祖国)一开始就影响到她生活的各个方面。到达东京之后,她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当地人的某些品格。她的旅行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旅行,尤其她成为记者以后,已经使她从分离状态转变成一种介入,一种最终使她面对爱情和死亡的介入。在《9·11生死婚礼》里,不论从空间还是从表意方面考虑,贝拉置换了的主体性都具有一种流亡和移民的双重作用。按照心理分析,贝拉的主体身份表明,对说话立场的假定,需要一种物质的基础,事实上也就是空间里的肉体的存在。同时,使贝拉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的那种原动力量,概括地说明了她与男人的关系,并最终导致她心理构成原则的一种立场的定性。实际上,正是这种立场的定性,使她先后与四个男人发生了爱情:阿根,海天,格兰姆,约翰。

阅读这部小说时,我们觉得四个男人都疯狂地爱着贝拉——一见钟情,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仿佛贝拉凭着她的美丽和气质可以立刻征服他们:“我常常问自己,你怎么了,为什么男人一沾上你就不再潇洒,都是要死要活地那般绝决。”(96页)显然作者想到过女权主义:似乎所有的男人在她面前都得低头。但在她的细节描写里,人们又会看到她仍然处于男权的语境之中。例如,四个男人都长得漂亮或富于魅力,经济富裕,具有令人尊重的社会地位:阿根是将军的儿子,代表在中国权力与财富的结合;海天不仅家庭富有,而且大学毕业后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格兰姆是曼哈顿商业圈里的佼佼者;而约翰则是ibm公司的副总裁。那么他们爱贝拉和贝拉爱他们的基础是什么?这里在贝拉身上似乎体现出一种矛盾。她的同学非常爱她,帮助她到了日本,她为什么不爱她的同学?按照中国的传统看法,他们是相当般配的一对儿,但她拒绝了他,离开了他。难道这只是一个插曲,说明她如何能去日本?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她无意识地屈从于资本和权力,而资本和权力的结合形成男权社会的基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