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厚又黑红楼梦-第1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1 / 2)

另类视角解读:又厚又黑红楼梦作者:王小山

序:关于“黑心杀手”王小山的黑材料

王小山,男,汉族,据说是中国辽宁省鞍山人,身高米,体重175斤,波浪发,三眼皮,薄唇。外貌特征极富迷惑性,群众往往据此以为他是个老实人。从王犯既往历史看,王小山长期在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四处流窜,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掏出他的小本本来涂抹几笔。最近几年,他终于潜伏到了伟大首都北京,并深深地扎下根来,甚至用只喝普京的方式妄图和广大北京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是狐狸就要露出尾巴,王犯终于过上稳定生活以后,一直以来埋藏在他心中的罪恶种子终于抑制不住地萌发出来。由于北京市对市容市貌非常重视,王犯失去了在墙上随手涂鸦的自由,于是,从《亲爱的死鬼》开始,王犯开始疯狂地用文字出版物发泄个人不满,向公众和社会报复,走上了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恶道路。

从犯罪手法上看,王犯一贯喜爱篡改名著,并将其窃为己有。早年间,王犯曾担任非法组织黑通社主编。在他主抓《黑板报》等国家明令禁止的网络地下出版物时,就已经形成了这一恶习。多年来,虽有大批居民委员会成员对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但是王犯自始至终怙恶不悛、多行不义、屡教不改,顽固地把自己放在人民的对立面上。在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的口中,他被称为“黑心杀手”,他的犯罪风格被称为“黑通体”。

2006年4月,王犯将罪恶的黑手再次伸向我国出版业,准备出版新络犯罪分子猛小蛇、王佩、董事长(另案处理中)、李寻欢、和菜头等人,准备以编年体形式出版《2004手工历史》。用一群社会败类的视角,逐一点评2004年社会热点新闻。但是这一尝试在我英勇的出版战线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下,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2005年下半年,王犯认为集体行动目标太大,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将队伍化整为零,每位成员负责在某一文学领域。王犯自己选择了小说,准备写一本名叫《果然是个坏人》的书,主要内容是讲北京文化圈里生态环境。主要手法是抡棍子、泼脏水,同时配合小道消息。央行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升值提息。王犯为了交纳新利率下的按揭,不得不放下小说,重拾专栏。这一阴谋在央行和房地产企业的联动配合、铁拳出击下,再一次遭到了可耻的失败。

但是,一个真正的坏人是不能轻言放弃的。一个坏人之所以是个坏人,是因为他比好人更坚毅,更努力,更勤奋,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不放弃自己犯罪的欲望,最终才能使犯罪目标达成。否则,坏人也就不成其为坏人,早就堕落为一个平庸的好人了。《果然是个坏人》再次遭到失败,王犯小山依然执迷不悟,把罪恶的黑手再一次伸向了我国古典名著。这本假托《红楼梦》而写成的《又厚又黑红楼梦》就是王犯小山多年坚持和多次努力的结果,它充分体现了一个老牌犯罪分子的情怀,揭示了一批犯罪分子自力向上的时代风貌。

《又厚又黑红楼梦》由王犯2007仭?008在中国报纸专栏上放毒的内容集合而成,邪气凛然,正气不侵。站在一个犯罪分子的立场上,以《红楼梦》为背景,对一年来中国文化、娱乐、科技、农业、体育及部分社会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一点上,王犯交代问题的态度是诚恳而认真的。因此,也给广大读者一个宝贵的机会,可以近距离观察一个犯罪分子肮脏的内心世界,便于广大群众掌握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特点和作案规律,从而促进社会治安的良性发展,保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此外,我们也可以借此机会,看到一个职业犯罪专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一次次改变犯罪手法的人生轨迹。从合著到独自创作,从小说到杂文集,一个人的想法最终实现下来的时候,可能往往与自己的初衷相去甚远,而这一点根本无关个人能力。我个人更希望看到一本完整的小说,但是看起来还需要等待一些日子。毕竟,犯罪分子也是人,我们总不能要求他饿着肚子去作案。

最后提醒一点:请用批判的眼光审阅这本《又厚又黑红楼梦》。

和菜头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篇红楼大讲坛(1)

小僧也伸伸脚

不夸张地说,《红楼梦》大概是被最多中国人了解的书了。我没那么傻,像某些人那样跑到媒体上把自己不着四六的幻想发布出来。我的想法是:既然《红楼梦》是百科全书,所有的现实都能在《红楼梦》中找到影子,不妨就找找看,向另一方向胡说一番也罢。

《红楼梦》就是生活。

话说回来,到现在为止,花纳税人钱养着的红学家们对《红楼梦》的考证也不见得就比业余的刘心武靠谱很多。从这一点上来说,和尚摸得,刘心武当然也摸得。

反正都不靠谱,干脆都不靠谱算了。

对《红楼梦》文学上评价比较靠谱的是王蒙,具体可以参考《红楼梦》(王蒙评点本,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增补版);对红学考证看上去比较让人信服的是陈林,可以参考《破译红楼时间密码》(陈林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对于所谓红学家来说,这两个人也都是业余的。我对职业红学家也没甚偏见,只不过觉得花了纳税人数十年的钱,却只知道评教授出风头,就让人有些不那么齿了。红学家中,毁师谤道、欺师灭祖有其人,假造(曹雪芹)墓碑指鹿为马有其事,当事人人五人六,居然一路风光到今天。欺师灭祖的,天瞽其双目;指鹿为马的,地减其生年,不值一论。而红学家们的成果呢?几十年下来,似乎只考证出一件事:曹雪芹其人确实存在。而曹雪芹到底是谁的儿子、脂砚斋又是谁、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是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这些基本问题当然一问三不知。至于《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天知道,地知道,你我不知道,其实职业红学家也不知道。

既如此,小僧也伸伸脚。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