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十年祭-第29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1 / 2)

羞耻心文化有不同的超越方式。劳伦斯是一种方式,他认为性就是美,他在小说中给性活动以至善至美的描绘。《黄金时代》不同,它肆意嘲讽对性的表里不一,但同时对性作游戏的处理,不是将性美化、神圣化,而是将性的价值中立化。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当“我”不承认人们给性施加的丑名时,口气随意而平淡。让读者阅读时也滤去了那些故弄玄虚的羞耻色彩,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在作家看来,围绕性兴师动众本身就是可笑的。性关系只是当事人的私事,用不着别人去干涉。干涉本身就让人发笑。只有人们对性的态度坦然了,不再大惊小怪了,人们的心理才是健康的。

想看

满纸荒唐言/朱正琳(1)

听说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已由华夏出版社推出,不胜欣慰。一位大陆作家写的一部纯文学作品,在海外出版,在海外获奖,在海外引起关注,而大陆读者几乎毫不知情,这委实让人气馁。究其原因,据称是因为“这本书里有不少地方写到性”。我们且听听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虽然在文学中过分写性有媚俗之嫌,但是笔者决定不加改动。因为生活就是这样,又何须掩饰?虽然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是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活过来,还要这样一步步活下去。对我们来说,没有比这更值得珍视的了。”作者写性,是在写生活、写生命,无须回避。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媚俗,不在于它是否写到性,而在于它所写到的性在全书结构中是否必要。滥用之笔方可称为“过分”。再者,媚俗者写性必然会写得浮浪虚假,关键则在于他们把性制作为某种消费品,而没有把性理解为生活本身,或者说,他们从根本上就缺乏对生活的理解。好作家笔下的性总是会引发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每每令人正襟危坐。当然,有批评家早就指出过,对于那些见到圣母像都要起淫欲的人,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bsp;我读过《黄金时代》,香港版,出版商竟易其名为《王二风流史》,且收入“风月系列”。据我所知,这使得王小波颇为恼火,所以这回在大陆出版,他坚持把书名改回来,宁可冒不畅销的风险。我曾戏言,《红楼梦》原先也曾名为《风月宝鉴》,港台的出版商抑或大有深意?难得的是台湾人毕竟能认识到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书中第一辑曾获台湾联合报“第十三届小说奖”之中的中篇小说奖就证明了这一点。易名为《王二风流史》也并非完全不切题,书中主角叫王二,的确有好几档子男女故事。只不过这些故事难称风流,倒得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神韵。因此,《王二风流史》一名过于外在,未解其中之味。但要港台商人解得此味未免要求太高,他们并没有经历过我们那个“黄金时代”。

全书由3个中篇辑成,但由于人物与情节不乏连贯性,一气读来倒也仿佛读了一个长篇。从王二的半世人生中截取了3个时段作为视点,于是有了《黄金时代》(20岁),《三十而立》(30岁),《似水流年》(40岁)3篇,而其生途际遇却在其中交错蔓延。20岁的青春活力无所收束(缺乏凝聚点?),金灿灿地抛洒在穷乡僻壤(插队在云南)。性爱是自然的节奏,挨斗挨批是社会的旋律,二者协奏成曲,怪诞中被嘲弄的是某些观念,被显现的则是不可遏制的生命。30岁时生活居然又重入“正轨”回城入学且做了大学教师。无奈已然“偏离的原子”(取伊壁鸠鲁之意——本文笔者)梦魂难归,时时刻刻只感到“而立”的别扭与可笑。实际上这别扭也因环境而起,原以为一场震荡已改变了一切,回过来却发现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想方式。这使人想起柏拉图的“洞喻”,出洞见过另一番景象的人怕是很难再老老实实地呆在洞里。40岁人谓年届不惑,偏偏却蓦然回首,一咏三叹地追忆似水流年。几个难忘的人,几件难忘的事,反反复复在那儿敲击。其荒唐,其惨烈,是够人想一辈子。然而那种轻淡幽默的叙说却直让人啼笑皆非。掩卷长思,又只觉它胜过声泪俱下好几筹。

我这样来概括全书的内容难免失之过简过粗,而且势必有欠准确。小说你得去读,不能听人介绍。观王小波之走笔,很快就能发现他掌握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有人说他走了黑色幽默的路子,似也有几分道理。不过,我想补充强调一点:这不是说他模仿或借用了黑色幽默的叙事方法,王小波的独特叙事是和他的独特感受血肉相连的。独特的感受包含了独特的领会,文学家的才能正在于使之直接得到独特的表达。杜甫写寒露,却道“露从今夜白”;加缪写下雨,竟说“终于把大海都淋湿了”。即便是一景一物,一落笔也惊人,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中。语言与感觉浑然一体,易一字便不再是它。

想看

满纸荒唐言/朱正琳(2)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