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229(1 / 2)

当家作主妇何必一定要自己会针线?到时候他给出陪嫁,买上十个八个手艺精到的绣娘陪嫁过去,一辈子的针线都不愁了。

大舅母当时被他气的抓起手边的靠枕就扔到他身上了。

现在她是不愁针线没人做,自己也学的七七八八了。费事的做不了,简单些的做一做还是没问题的。

现在想想当时给皇上做的第一个荷包,她脸上都觉得很难为情,偷偷想着把那个荷包找出来毁尸灭迹,但皇上就是不告诉她那荷包收哪儿去了。

给其他人家赏赐的节礼,礼单也都送来一一让她过目,可以适当的添减一二。比如家里有年过七十的长辈,就适当的添上寿杖,寿鞋,有未满周岁的孩子,就给添个萱草、茱萸香囊之类的。

这贵妃还真不是好做的,活计一点不轻省。

以前没承宠,没有孩子的时候,她的日子过的要多自在有多自在,整天盘算着吃点儿什么,再去哪儿寻摸本没看过的书之类的,时间多的可以任意挥霍。可是现在简直从睁开眼到闭上眼就没有闲着的时候。打发三个孩子吃食穿衣就让她闲不下来,更不要说现在还有大部分宫务都递到她手上来了,闲惯了的人乍变得忙碌起来,简直连吃饭的功夫脑袋里都盘算着这些事,晕头转向的着实有点吃不消。

她不过是管着这么一点事情就这样,皇上管着那么多事情却还游刃有余。大概有人天生就有这方面的才干和天赋,她就属于那种不太开窍的。

但是皇上信重她,她怎么也不能让皇上失望啊。

方尚宫十分贴心,安慰她说:“万事开头难,您以前没沾过这些事,乍一上手当然觉得烦难,等一切都上正轨,做熟了就好了。到时候您闭着眼都能处置这些。谁也不是天生就什么都会的,还不都得慢慢学嘛。”顿了一下,方尚宫又说:“听说谨妃打发身边亲厚的太监出宫送信。”

“给谁送信?”

“给她老家。谨妃的母亲听说早就不在了,父亲兄长还都在,听说她是想让老家的人迁到京城来住。”

“韩家是做什么营生的?”

谨妃家世也不显,仔细一想,从淑妃贤妃没了,皇上宫里头似乎就没有什么出身世家高门的女子了。谢宁自己就不用说了,舅舅是官身,她已故的父亲不过是秀才功名,谢家祖上也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马马虎虎说是个书香门第。慎妃是婢女出身,谨妃也不比谢宁好到哪儿去。

方尚宫早就知道,比较宛转的说:“听说做些丝布、茶叶生意。”

那就是商贾了。

☆、一百八十三菊花

妃嫔在宫中得意,家人借势而起这是人之常情。

可是不早不晚的,恰好在谢宁的舅舅一家进京的时候,谨妃也想起叫家人进京了。

总让人不免有些联想。

谢宁抚了抚额角。

以前宫里贤妃淑妃两个人,贤妃一直卧病,淑妃独揽大权,这二位之间倒是没听说有什么倾轧。可是现在变成三位妃子,慎妃连门都不大出,谨妃看着却是跃跃欲试。

谢宁不想惹事,不是她怕事。而是后宫不宁定,总会惹皇上烦忧。谢宁觉得皇上一天有多少大事,她帮不上忙也就算了,总不能还扯着后腿给她添乱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