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随到黄泉。”真是让人读了,心中五味俱全。一百年后之人评价起来,必有一番公论也。
林彪有点像蒋介石,喜欢引用别人的诗文,这是因为他自己文韬远远不如武略,特别是诗词写得比较差。1966年写的《西江月·重上井冈山》,可能是他最好的“文艺作品”了:“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壮志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喜开颜,斗志不容稍减。”这水平无法跟陈帅叶帅比,连朱德刘伯承也比不上,可能也就比贺龙强吧。不过却朴素明白,既是缅怀,又是辩诬,还是明志。毛泽东骂林彪“一个娃娃懂什么”,其实是骂中有爱,带有父亲对儿子般的感情。林彪军事上政治上老谋深算的另一面,是在个人生活上颇有些娃娃气了。包括发表《林彪声明》跟女儿断绝关系,还有一个堂堂副统帅,居然亲笔写了一份证明,向党中央证明叶群跟他结婚时,确实是处女,这种事让人听起来,哭笑不得,感觉只有行为艺术家才干得出来,怎么也不能跟一个天才元帅挂上钩。看来人若在某个领域太有才了,在日常生活上就难免弱智一些。林彪晚年钻研中医,可以给自己开方抓药,但却到死都认不清人民币的元角分。我们熟悉的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煮手表的煮手表,撞电线杆的撞电线杆,大概就跟彪哥属于同一类型吧。
本文部分参考文献:
《林彪赴苏联疗伤及回国内幕》,《吴法宪回忆录》,《刁光覃文选》,《红色公主孙维世悲惨的结局》,《百战将星刘亚楼》,《林彪的两个女儿》,《林彪一生的五个女人》,《林彪死亡惊人内幕》,《红色情书》,《林氏三兄弟》,《在大漠那边》,《徐介藩少将》,《谁是共和国第一元帅?》《林彪事件完整调查》,《林彪传》,《林彪之死》,《中共早期叛徒》,《林彪将军》,《林彪的这一生》,《一个真实的林彪》,《林彪的最后岁月》,《林彪全传》,《林彪与毛泽东》,《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死因之谜》,《林彪元帅》,《林彪将将》,《晚年林彪》……
◇欢◇迎访◇问◇book。hqdoor◇
第37节:四、玄机莫测刘军神——刘伯承
四、玄机莫测刘军神——刘伯承
十大元帅中最长寿的刘帅,号称军神。因为在战争中失去一目,早年军界有人叫他“刘瞎子”,而不知中国能掐会算的那些“半仙”,却多数都是瞎子也。刘伯承(1892…1986)论战功,稍逊于林彪彭德怀和粟裕,主要是邓小平本事太大了,没给刘帅更多的独当一面的机会——毛泽东说邓小平是唯一能够同时指挥两大野战军的,后来又劝老邓不要当元帅,还是当总书记更重要,此言意味着邓小平一个人等于两个元帅。毛把邓看作“隔代接班人”,相当于老邓看胡锦涛也。但刘伯承的军事造诣,公认是20世纪一流的。在为人处世方面,则属于能屈能伸的蛟龙。
刘军神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五六岁开始读书习武,除了拳法棍法外,飞石功夫也不错,放到《水浒传》里,跟“没羽箭”张清有一拼。十大元帅要是单打独斗的话——假设时间为红军时期,大家身体都还不错,党中央搞个“井冈山论剑”——我估计徒手搏斗刘帅第一,用刀就是贺老总第一,枪法朱老总第一,轻功徐帅第一,狮子吼的功夫彭老总第一,边打架边作诗陈老总第一,但最后大家都累倒了,剩下一个人轻轻巧巧就获得了实际的第一,那个人是谁呢?
刘帅13岁那年,家里给他订了一门娃娃亲,女方叫程宜芝,小他两岁。可是刘伯承不乐意,相亲时故意拖着鼻涕自损形象(从小就懂得兵不厌诈),可女方还是看出了他的不凡气质,亲事说定。刘伯承外出求学,颇有逃婚之意,但程宜芝巧设温情计,感化了伯承兄。1910年,18岁的刘伯承与16岁的程宜芝结婚,1912年生子刘俊泰。是年刘伯承入重庆将校学堂,从此投身军旅,音信渐缺。
1914年,刘伯承写下一首豪迈的《出益州》:“微服孤行出益州,今春病起强登楼。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1916年,他指挥丰都战役,头中两弹,眼部手术而不施麻药,获得“军神”之誉。1920年,川军团长刘伯承因“千里转战,凌厉无前”而威名大震。疆场厮杀十年,多次负伤,遍体弹痕,乃悟到救国真理。1924年,川军名将刘伯承放弃军阀生涯,走上革命道路,从此“天涯孤旅”,何以家为。程宜芝独力抚养儿子,据说直到1957年去世。
这中间还有一段插曲,刘伯承1927年南昌起义后,在上海小住。他的儿子刘俊泰由于缺乏教养,好吃懒做,带着一个浮浪女人去向他要钱,受到刘伯承的训斥后,竟然跑到巡捕房告发。幸亏刘伯承早有警觉,才幸免于难。刘伯承大骂“这个龟儿子”,很快党就派他去了苏联,对这个逆子也就不再顾及了。刘俊泰1969年死于老家。
1930年,刘伯承回到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在上海搞地下工作。他化名“林直木”,以教授身份娶了一位名叫吴景春的妻子。吴景春当时居然不晓得丈夫是个共产党,可见刘帅的兵法韬略真是“做到家了”。后来吴景春回忆说:“伯承同志在上海,工作是非常艰苦的,没有一点安逸的时候。白天,到外面做联络工作,到闸北等地讲军事课,夜晚用黑布罩起灯光,一字一句地翻译俄文,常常干到天亮。”人们多以外刘帅只是个“武将”,不了解他的“文才”。其实刘帅是中共最早的编译科长,堪称一名优秀的军事翻译家,很多苏联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条例,都是通过刘伯承引进和落实的。是他首先将“伙夫”译为“炊事员”,“马夫”译为“饲养员”,将“杂种旅”译为“混成旅”,将“黑猩猩战”译为“游击战”的。他一生留下了390万字的军事著作和190万字的翻译作品,对中国军队正规化出力甚多。不过这也是后来他被批判为教条主义和一些将军对他不大服气的原因。
1932年,刘伯承进入苏区,担任红军学校校长,后来又任红军总参谋长,于是又跟妻子失去了联系。因为不了解情况,在宁都会议上支持中央的极左主张,剥夺了毛泽东的兵权(毛泽东在党史上多次被批判为右倾路线和富农路线)。到了长征,他才真正认识到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远在自己之上,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而毛泽东也十分器重他,一直以“帅才”来使用刘伯承。解放战争中毛泽东说:“我有刘伯承,蒋介石不可能不完蛋。”在军事上得到毛泽东如此之高评价的,只有林彪和刘伯承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