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八卦-第9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章(1 / 2)

有把包皮翻下去露出*才算,割礼等于永远让男人光着,是不允许的。

那么,为什么老祖宗总喜欢跟包皮过不去呢?现代人对此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割礼是男孩的成人礼,有“开包”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古代洗澡不方便,割了包皮有助于清洁卫生。但是,联想到一些古代部落对女人的割礼几乎可以肯定是为了压抑女人的*,不少历史学家相信男人的割礼也一定和性能力有关。美国历史学家罗纳德?伊梅尔曼(ronaldimmerman)就曾写文章说,割礼是为了抑制男人的*,好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狩猎或者和别的部落打仗。

伊梅尔曼的理论看似很有道理,因为包皮富含神经末梢,很难想象它们对性刺激没有反应。甚至还有人分析了*时*的物理运动,得出结论说包皮相当于一层可移动的缓冲层,有助于减少*时对*的摩擦,让*分泌不足的妇女不至于感到疼痛。

但是,这一派学说遭到了割礼拥护者的强烈反对。他们也找到了很多试验数据和统计结果,证明割礼对*没有影响,对妇女的身心健康也不会构成威胁。可惜的是,人类很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科学家们在这个问题上很难设计出一个既准确而又毫无偏见的对照试验。大部分割礼手术发生在男人还是男孩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对手术前后的性生活质量做出比较。

在性方面存在的争议并没有影响男性割礼的普及程度,19世纪时的一个意外发现终于让男性割礼在某些西方国家普及开来。1870年,一位纽约整形外科医生采用割包皮的办法治好了一个小男孩的瘫痪,这个案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并引来不少模仿者。一些充满想象力的医生甚至还总结出一个理论——反射神经病(reflex…neurosis),这一理论认为生殖器官的神经病变能影响到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所以那个时候对于很多怪病都是一割了之,如果恰好治好了病,就把功劳归于割礼。

当然,后来的医学发展推翻了这个假说。如今医生们更倾向于认为,包皮不卫生引发的炎症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显然,这个理由并不足以让父母们继续剥夺自己孩子拥有包皮的权利,不过,新的证据又适时地出现了。科学家发现,割了包皮的人患*癌的概率比不割包皮的人低,他们经过计算说,每割3000个包皮就能减少一个*癌患者。于是,不少男科医院打着“降低*癌发病率”的幌子开始宣传包皮环切术的好处。可是,也有不少科学家指出,*癌的发病率本来就非常低,用割包皮的办法预防*癌很不划算。另外,很多相关数据都是割礼拥护者计算出来的,方法有误。按照新的计算,大约每割30万个包皮才能减少1例*癌。

真正在医学界达成共识的是包皮环切术在预防性传染病方面的好处,关于这方面的试验报告有过很多。2005年,几位英国科学家用关键词搜索的办法找出了1950?2004年所有相关的论文,把数据综合到一起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说,包皮环切术确实能够降低梅毒和疱疹等性病的传播概率。

艾滋病研究者受此启发,开始在*试用包皮环切术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结果所有的大规模试验都提前中止了,因为初步的分析表明割包皮至少能把传染概率降低一半!这种试验再进行下去,对于对照组的男人太不人道了。

割包皮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呢?澳大利亚科学家迈克姆比(mccoombe)比较了角蛋白(keratin)层在包皮和*其他部位的厚度,发现包皮内层的角蛋白层厚度是最薄的。角蛋白被认为能阻止表皮细胞吸附外来的病原体(比如艾滋病毒),缺少了角蛋白的保护,包皮就变成了病毒入侵人体的大门。

(bsp;不过,也有不少科学家对这项研究的结果表示了担忧。首先,即使切除了包皮,仍然不能百分之百地杜绝艾滋病毒的传染,却有可能让那些没了包皮的男人误以为自己从此刀枪不入,其结果反而会更糟。其次,在非洲进行的人体试验表明,很多男人会在割包皮手术留下的伤口还未愈合时强行和女朋友发生性关系,结果反而让他们的女友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总之,割包皮的例子充分说明,当科学遇到宗教,或者某种古老的文化习俗的时候,往往很难获胜,因为科学家很难保持中立,而现实社会中的人性远比科学定律要复杂。

()

健康生活的基因理由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改变某些基因的功能。

作息要规律,不要挑食,坚持锻炼身体,保持愉快心情……

我们每天都会听到许多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忠告,但这样做为什么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呢?科学家正在逐步揭开其中的秘密。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加州“预防医学研究会”会长迪恩?奥尼什(deanornish)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着手研究健康生活方式和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心血管病人即使不吃药,不做手术,仅靠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地控制病情。他根据研究心得写成的一本书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在西方国家轰动一时。

之后,奥尼什博士又把精力转移到前列腺癌症上。2005年,他的研究小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如果前列腺癌症患者控制饮食,少吃动物制品,多锻炼,就能有效地控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繁殖速度,延长生命。今年6月,该小组又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论文,揭示了其中原因。他们找来30名患有早期前列腺癌的男性病人,帮助他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饮食,适度锻炼,并通过心理干预来保持病人积极乐观的心态。3个月后,这些病人体内的许多与癌症有关的基因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能够促进癌细胞增殖的基因活性下降了,而另外一些能够杀死癌细胞的基因活性增强了。

通常我们说某个基因是“好”或者“坏”,并不是说它们本身有好坏之分,而是它们各自编码的蛋白质有好有坏。从基因到蛋白质的转化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生物学家把这一过程叫做“基因表达”。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内都天生带有很多“坏”基因,关键是如何控制它们的表达水平。事实上,关于如何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一直是遗传学领域的热点,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试图揭开基因表达的秘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