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无人有能力统辖节制东江镇,袁崇焕也无暇顾及,使昔日兵镇如同散沙,再无任何作用。而且毛文龙的部下对袁崇焕杀主一直耿耿于怀,愤恚不满,逐渐叛逃。最有名的就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他们后来为清军立下赫赫战功,被清廷封王。清初的四大降王,除了吴三桂外,就是毛文龙的这三个旧部。
袁崇焕案五(1)
毛文龙死后三个月,皇太极突然倾全国之力绕开宁远、山海关防线,由蒙古境内开拔,兵分三路,分别从大安口、龙井关、洪山口突袭长城防线。其后,金兵攻城略地,势不可挡,顷刻兵临遵化(今属河北),直逼北京。消息迅速传来,京师戒严,人心惶惶,不少人开始南逃。
皇太极所以选择此时突袭,一是明廷坚决不肯议和,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相持下去对自己来说很不利;二是本年后金遭受严重饥荒,饿殍遍地;三是地处腹背的朝鲜、毛文龙已不再构成威胁,没有了后顾之忧;四是蒙古部落新归顺后金,可作先导和前锋。此数种因素使皇太极选择了先发制人。当然,皇太极并非没有顾虑,后金统治者内部对此次行动分歧很大,争论持续了数日。以举国之力攻击庞大的明朝,劳师袭远,粮草不济,兵力必然削弱,更重要的是万一袁崇焕乘虚攻入都城沈阳,后果不堪设想。但经过数日争辩,皇太极还是决定冒险出征。
袁崇焕十月二十八日得报,当时身在宁远,立即传令分兵两路,一路由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带骑兵4000西上堵截,驰救遵化,另一路由祖大寿、何可纲马不停蹄,增援北京,自己则镇后策划。
十一月初四日,后金军进攻遵化城。巡抚王元稚依城固守,顽强抵抗。赵率教援兵星夜兼驰,抵达三屯营。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胆小如鼠,不容入城,赵率教率部直奔遵化,途中遭遇后金贝勒阿济格所部,力战身亡,全军覆没。初五日,遵化城陷,王元稚自缢。
遵化陷落,朝廷一片混乱。崇祯惊慌失措,大力提拔一切可用之人。他将原兵部尚书王洽革职下狱,召还赋闲在家的孙承宗任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负责保卫京师。
初十日,袁崇焕率祖大寿、何可刚一路援军飞抵蓟州,沿途所经各地都留兵布防,准备截断清军退路。崇祯帝得知袁崇焕驰兵入卫,下旨褒奖,主动发内帑犒赏将士,令袁崇焕统率各路军马。袁崇焕令祖大寿作先锋,自己居中调停,赴援京师。
此时,京城人心惶惶,谣言恣肆。有流言蜚语说袁崇焕私通后金,因和议不成,引导金兵攻入北京,以胁迫朝廷同意和议,制定盟约。崇祯帝从战争刚开始虽有些狐疑,对这些流言也有所耳闻。说袁崇焕私通后金,也并非空穴来风:他擅杀毛文龙,目的是为后金除去心腹大患;他与后金和谈,名义上是缓兵之计,但更可能是暗中议降;后金绕道蒙古入侵,也有人说是袁崇焕给他们出的主意,否则袁身为督师,如何不能预知敌军这么大的行动?但在非常时期,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只能静观事变。崇祯传信袁崇焕应驻守蓟州,不可轻举妄动,随意调拨军队。当然,信的口气很是委婉。
不料,皇太极攻陷遵化后,并没有象袁崇焕预计的那样强攻蓟州,而是象征性地打了一仗就迅速向西挺进,进逼京师,连陷玉田、香河、顺义等县,推进到通州北20里处扎营,分兵向居庸关、天津、密云推进,形势更加严峻。
袁崇焕弄清了后金兵的意图,不顾崇祯的旨意,立即率兵火速救援京师,于十五日赶到通州附近的河西务。副总兵周文郁提醒他暂时驻扎,不要再往前开进,视情再作决定。但袁崇焕心急如焚,不予理睬,翌日率9000兵马抄小路抵广渠门外。同时,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率援军也赶到德胜门外驻扎。此外,孙承宗在通州驻屯,北京城内的兵士由新任兵部尚书李邦华、右侍郎刘之纶统率。
当时天气已是仲冬,士兵露宿京城郊外,冻馁交加,袁崇焕严肃军纪,不准士兵进入民家。有一个士兵实在难忍饥寒,去附近民家拿了一块饼,就被袁崇焕枭首示众。
二十日,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在城关之东扎营兵分三路,开始攻城。北京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有名的几次战役主要在德胜门、广渠门、左安门和永定门进行。
德胜门有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把守。崇祯帝召见满桂并赐其玉带,封东平侯。二十日,皇太极亲率贝勒代善、济尔哈朗、岳托等攻打德胜门。双方厮杀激烈,侯部不久即溃,满桂率军独战,城上明军发炮支援,却打中满桂军,死伤惨重。满桂受伤兵败,进入德胜门瓮城暂驻。
袁崇焕案五(2)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