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8章(2 / 2)

袁崇焕几乎承担了崇祯帝的全部期望,自己也感到担子沉重。临赴关前,他又向皇帝上疏陈述自己治辽的方略和顾虑。方略仍是他以前所提的“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和“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同时他又指出平辽不能急功近利,要稳扎稳打,务求实效,“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这是他总结和后金之间的战役而得出的持久作战的方略。接着,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朝廷在边疆用人方面的顾虑:一是要“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皇帝和大臣不能根据片言只语指摘边将,二是兵不厌诈,前线情况虚虚实实,瞬息万变,“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以为边臣甚难”,敌人可能用反间计,散播谣言,挑拨离间,也请皇帝和大臣注意。崇祯接到奏章,优旨褒答,赐袁崇焕蟒袍、玉带和银币,表示对他的充分信任。袁崇焕上疏推辞了蟒袍、玉带。

想看书来

袁崇焕案三(2)

同月,四川、湖广到宁远戍守的士兵因缺了四个月的饷而哗变,其余十三营也起来响应,把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等捆缚起来作为人质,逼迫明廷发饷。

明代征兵采取招募制,明初的卫所制度和兵源征募法已经名存实亡。到明末时只有生活无计的人才去当兵,不仅素质无法保证,而且多数人是冲着军饷而来,靠军饷养活自己和家人。发军饷是户部即中央财政的职责,但明末中央财政匮乏,虽然年年加征用于平辽的“辽饷”,但许多被冒挪截用,集中到了皇帝和贪官污吏的私家仓库中。此时欠饷已逾四个月,士兵哗变也是可以预料到的。兵备副使郭广到后,亲自保护毕自肃,并收集了抚赏和自己朋友的两万两白银发给士兵,士兵们仍然不满足,郭广又向商人和百姓借贷,凑足了5万两白银,哗变的士兵才散去。毕自肃上疏承担了罪责,走到中卫所,自缢而死。

八月初,袁崇焕赶到山海关,听到士兵哗变的消息后,即赶到宁远和郭广密商,宽宥了鼓动兵变的首领,准许他们立功赎罪,只惩罚了几名哗变的从犯,同时斩了明知兵变而不及时上报的中军,将兵变平息下来。

但朝廷的军饷依然没有发下。袁崇焕上疏朝廷请饷。崇祯一听要发内帑之银作军饷,很是不悦,又不好明确拒绝,召集群臣商讨。吏部侍郎周延儒奏说:“古人虽罗雀掘鼠,而军心不变。现在各地军卒动辄鼓噪,其中必有缘故。”

周延儒(1593~1644),字玉绳,号挹斋,宜兴(今江苏常州)人。他自幼聪慧,很有才华,20多岁时连中会元、状元。崇祯三年(1630年)为首辅,年仅36岁。为官机智敏慧,善于察颜观色,曾深得崇祯帝器重与信任。崇祯六年(1633年)他被政敌温体仁排挤罢相,后又重新入相,最后以兵败被逼自缢。

罗雀掘鼠是唐代张巡的典故。安史之乱时,大将张巡被安禄山围困在睢阳,苦守月旬,军中绝粮,兵士只得张网捕雀、掘穴捉鼠来充饥,仍坚守不屈。周延儒此时提出这一典故,暗示袁崇焕有以兵变要挟的企图。崇祯帝颔首会意,但也不好发作。

此时,锦州和蓟州的兵士再次哗变,袁崇焕又上奏催促发饷,直接提出“军欲鼓噪,请发内帑”。崇祯见袁崇焕接连上疏,颇为不满,当着群臣的面怒道:“将兵者果能待部属如家人父子,兵卒自不敢叛,不忍叛。不敢叛者畏其威,不忍叛者怀其德,如何有鼓噪之事?”他认为,将帅如果能对待兵士如父子、家人一样,不说没有军饷,士兵即便饿死也不会吵闹。

但不管怎样,军饷还得解决,中央财政空虚,皇帝不肯发内帑之银,最后还是周延儒献策:“饷莫若粟,山海粟不缺也,缺银耳。何故哗?安知非骄弁拘煽,以胁崇焕邪?”意思是,以粟充银两发兵饷,崇祯也发了些内帑之银,以示对袁崇焕的倚重。兵变得以平息。

袁崇焕罢官家居时,皇太极逐渐稳定局势。他见最棘手的对手已去,趁机降服蒙古诸部,并弃称汗,堂而皇之称皇帝。袁崇焕回任后,因为兵变,军队有待重整,无力开战,打算重新借和谈以为缓兵之计。他致书皇太极说明此意。袁崇焕提出和谈条件,要皇太极先除去帝号,恢复称汗。

皇太极对袁崇焕的复出很警惕,当时的形势对满洲并不利,如果错过这一议和时机,袁崇焕挥师北上,自己很可能难以阻挡。皇太极也打算利用和谈强化自身,巩固辽沈,富国强兵,时机一到,就可“破竹长驱”。因此,他对袁崇焕的提议积极回应,显示出极大的诚意,表示甘愿称汗,自居为明朝藩邦。在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发出八封议和书信,其中给袁崇焕的六封,给明朝诸大臣的两封。他提出的议和条件一是划定两国国界,二是明朝给后金铸造金国汗印,三是讲定修和之礼数目。袁崇焕回书说,和议之事“非一言可尽”,必须上奏朝廷方可。

但崇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