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据说他7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啊。”其家原籍河南考城(今河南民权县),曾祖时迁居钱塘,祖父曾做过工部主事和兵部主事,父亲“隐德不仕”。于谦自幼聪颖好学,机智灵动,志向高远,善于应对,坊间留下不少他机智联对的趣闻。于谦对古人行事节操尤为看重,他仰慕岳飞、文天祥,作过不少歌咏岳飞的诗词,如在《岳忠武王祠》中,悲叹岳飞“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他家中悬挂有文天祥的画像,还写了赞词:“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悠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体现出他对为国家抛洒热血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14岁,考中本县秀才,此后在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他学习非常刻苦,“濡首下帷,足不绕户”;读书之余,与同窗学友一起游览杭州美好景致。17岁时,他观看石灰窖深受触动,写下了那篇著名的抒怀之作《石灰吟》。以后又写了《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于百姓。于谦以此自比,表示自己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为百姓的饱暖死而后已。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于谦参加乡试中了第六名举人,次年赴京参加会试得中进士,时年23岁,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
下载
两年多后(1423年),于谦又奉命到广东考察官军功过,并负责安抚湖广一带的瑶民。因为当时官军横征暴敛,经常邀功滥杀瑶民,瑶民苦不堪言,时常聚合暴动。于谦到任后,为了解实情,不顾生命危险,爬山涉水,深入险地,微服私访,对一些军官的行贿拉拢无动于衷,秉公上奏,兵将和瑶民皆称其严明公正。考察完毕,于谦回到京师,奏明湖、广、贵等地将卒贪功妄杀,请朝廷改变对瑶民的残暴政策,缓和了朝廷和瑶民的对立紧张形势。于谦也因此以“廉干”称闻于朝。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在亲征鞑靼的途中病死。仁宗朱高炽继位,不到一年驾崩。宣宗朱瞻基继位,听闻于谦事迹,任命其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于谦口才伶俐敏捷,应对如流,声音绕梁,条理清晰,剖析入微,宣宗很是赏识。不久,汉王朱高熙发动叛乱,宣宗特召于谦扈驾,随帝亲征。
朱高熙是宣宗的叔父,永乐帝的次子。他善骑射,有膂力。父亲朱棣靖难起兵,高熙曾随军作战,勇猛直前,很受朱棣喜爱。朱棣称帝后,朱高熙又随征漠北,战功累累。而其兄高炽性情温和,仁厚儒雅。朱棣有意将高熙立为太子。但按照历代皇位继承“立嫡立长”的传统,朱棣最终没有说服群臣,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而封高熙为汉王,敕于云南建国。高熙不肯就国,向母后哭诉,改封山东乐安。其后,朱高炽继位一年即崩,其长子朱瞻基继位。高熙招募死士,私造兵器,暗约将士共为谋逆,企图重演一幕靖难,夺取侄子的皇位。消息传到北京,宣宗果断亲征,由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杨荣、御史于谦等扈驾。朱高熙野心勃勃,原打算从乐安直攻济南府,但得知皇帝亲征,一下子惊慌失措,豪气顿失,只知缩守乐安,听天由命。宣宗迅即包围城池,放炮震吓。朱高熙魂飞魄散,乱了手脚,未经一战就出城投降。在朱高熙出城投降,跪拜军前的时候,宣宗特命于谦当众口数朱高熙的罪状,于谦声如洪钟,滔滔不绝。朱高熙伏地战栗,顿首称:“臣罪该万死万死。”宣宗大悦,回京后颁给赏赐,特别优待于谦。
于谦案一(2)
次年,于谦奉命巡按江西,在任决断冤狱,革除弊政,惩治贪官,廉明公正,政绩显著。
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特简拔于谦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巡抚两省。巡抚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职权极高,在都指挥史、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三司之上。此前,朝廷还未设此职,以于谦才能出众,特授大权。当时,于谦年方33岁。此后一直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的19年间,他一直任巡抚职务,并做出了突出的政绩,百姓交口称赞。
在任上,于谦遍访两省州县,治理黄河水患,发动百姓增筑黄河大堤,在堤岸两旁种树以固堤坝。同时每五里设立监哨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