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贴有画像,只得暂住旅舍。在旅舍中,他苦思冥想,不知道如何得以过关,既无退路,又想报仇,心急如焚,据说一夜之间他的头发竟然全部变成了白色。民间也从此有了“伍子胥过昭关——须发皆白”的俗语。这样,须发皆白的伍子胥与画像中的伍子胥差异甚大,守卫兵士没有看出,就让他通过关口。不过在史书上却没有这样的记载,只说他“独身步走,几不得脱”。关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传闻也只能聊备一说了。
过了昭关,两人来到鄂渚江边,见波涛汹涌,无船可渡,而身后追兵迫近。伍子胥叹道:“天不佑我!”正在此时,一个渔夫驾小船恰好赶到,将伍子胥、芈胜捎带过江。伍子胥感激不尽,问其姓名,渔夫只答称其“渔丈人”即可。伍子胥过意不去,将所佩宝剑相赠。渔夫说:“楚王下令,能捉到伍子胥者赏粟百万,封上大夫爵。我不图谋此赏,怎会贪一柄铁剑之利?”伍子胥感动万分,谆告渔夫切莫泄漏踪迹,与渔夫辞别上岸,走出数步回头看时,渔夫已经沉舟自尽了。
数日后,伍子胥、芈胜来到吴国境内。到了溧阳,饥馁难忍,实在不能支撑,就向一个正在濑水边浣纱的女子讨饭。女子将所带饭食相赠。伍子胥吃过饭,嘱告女子万勿泄密。女子说:“贱妾服侍寡母,三十未嫁,从未与男子交谈,今日馈饭,已经丧失贞节,难以为人。”遂自沉于水。伍子胥哀伤不已,继续东行,终于到了吴国国都梅里(今江苏无锡)。
txt小说上传分享
伍子胥案二(1)
吴国位处今江苏南部,南接越国,西邻强楚,北与齐、晋相望。史书载,吴国是后稷之苗裔,太伯、仲雍、季历统治时,国力逐渐强盛。但在中原诸国眼里,吴国地处僻远,境内水系纵横,与中原陆地环境不同,是蛮夷之地。吴国第十九代国君寿梦为拓展本国势力,开始交接中原诸国,向中原学习,并借助本国的地理优势,大兴渔盐之利。
吴国与毗邻的楚国的关系却极为紧张,世代为仇。先时,楚国逃亡的大夫巫臣到吴国教习吴兵射御之术,引导吴兵伐楚。两国自此结仇。之后,相互攻伐,互有胜负,而梁子越结越深,再也无法解开。相比起来,楚国毕竟基础雄厚,疆域广阔,又得楚庄王整顿治理,国力比吴国强出许多。在伍子胥到来之前,吴国在交战中还明显处于劣势。
吴王寿梦在位25年病卒,有子四人:诸樊、余祭、余眜、季札。四子中以季札最为聪明,文韬武略,又爱戴百姓,颇有贤名,寿梦有意让季札继位。季札却不愿意做王,以立长不立幼为由推辞。寿梦无奈,只好将王位传给长子诸樊,并立下规矩:兄终弟立,依次轮到季札。他死后,四个儿子都严格遵循这一命令。诸樊死,传位给二弟余祭,余祭死,传位三弟余眜。余眜即位四年后卒,应传位季札。未想季札却仍旧推辞,又逃到山林中躲避。于是,余眜的儿子州于继承父位,是为吴王僚。而诸樊的儿子姬光却耿耿于怀,认为既然叔叔季札不肯继位,就应从祖父长子的后代中择贤而立,吴王僚不顾他人意愿,篡取王位,就是窃国,人人得而诛之。姬光一直在寻机复仇,但终因力量单薄,只能暂时隐忍不发,待机而动。
伍子胥到了吴国,举目无亲,又担心被楚人认出追杀,就将芈胜藏于郊外,自己则披发装疯,跣足涂面,沿街乞讨。吴人见其怪异,莫不惊诧,一个相士见他相貌非凡,向吴王僚引荐。吴王僚与伍子胥交谈,很是叹服,拜为大夫。伍子胥得到吴国国君的认可,认为复仇时机已到,就向吴王僚哭诉楚王谋害父兄之状,说得咬牙切齿,双目喷火。吴国素与楚国结怨,吴王僚答应为伍子胥复仇。姬光当时是吴国大将,素闻伍子胥才华,也欲拉拢伍子胥为己所用,就寻机离间伍子胥和吴王僚的关系。
吴国的边邑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和楚国的边邑钟离的(今安徽凤台县东北)百姓都以养蚕为生。吴王僚九年(前518年),两国的两个女子因争采桑叶发生争吵,继而引发两县械斗。楚平王大怒,派兵攻打吴国。吴王僚派姬光率兵伐楚,一举攻占楚国钟离、居巢(今安徽六安县北)两城。伍子胥复仇心切,极力劝说吴王僚继续进兵,攻占楚国国都,消灭强楚。姬光得知,暗中对吴王僚说伍子胥是为报父兄之仇,才劝吴伐楚,并非为吴着想,还说一国之兵不能为匹夫之仇而起,胜则伍子胥欣喜,败则吴国耻辱。吴王僚听他言之有理,遂止兵。伍子胥闻知,方知姬光与吴王僚貌合神离,就辞去大夫职位。姬光又乘机向吴王僚进言,说伍子胥心怀怨恨,决不能用。吴王僚信以为真,疏远了伍子胥,给他田地耕作,再也不见他。
姬光见吴王僚舍弃伍子胥,暗中与之接纳,向伍子胥谈起自己想除去吴王僚而自立为王,并谦恭地向伍子胥问计。伍子胥见姬光颇具雄才大略,远在吴王僚之上,一旦他得到帝位,自己复仇有望,经过再三权衡,决定背弃吴王僚,与姬光联手。
两人经过商讨,决定刺杀吴王僚。但吴王僚平时戒备森严,想刺杀他极为不易。伍子胥百般焦虑,突然想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专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