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迷障:终极继承者-第110章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2 / 2)

同月,萧瀚派遣回春堂掌柜吴家昌带领十七名接受过基础教育和训练的平均年龄十五岁大的孩子前往辽东。他们此行目的有两个。第一:把青衣社生意扩展到辽东苦寒地带,发展那里的商业,振兴当地的经济,使辽东百姓摆脱穷苦破产的困扰,这对于稳定当地的局势,避免女真人的渗透有重要的作用{满人夺天下的主力就是这些后来加入汉八旗的辽东人}。先期插入点为参商和皮货商。

第二,寻找合适的有实力的地方豪门军阀。此时,朝廷在关外运用熊廷弼经略的战略主张:一,用辽人守辽土;二,屯田,以辽土养军队。这样的主张下辽东大门阀世袭军户中涌现出了不少新兴军阀,在抗击后金兵的战争中起到了比正规朝廷军队都要强大的作用。后来袁崇焕继续继承了熊廷弼战略,并深化了他的一些观点,运用辽兵精锐,阻击清兵十多年不能踏入中原一步。满桂,祖大寿,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在熊廷弼,袁崇焕的战略思想下由辽东崛起的军阀。

当然这里的军阀不是像民国时期混乱的土皇帝军阀,他们还是朝廷的军官,受朝廷节制,不过在行军带兵上有很大的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控制。萧瀚的目的就是找寻合适的军阀合作,以金钱支助他们。这时就不能小看钱的重要性了,辽东能打仗的精锐军队还是不少,但和清兵屡战屡败,原因除了文人指挥官的无能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军饷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士气。当时为了军饷问题已经发生了多次军变,像宁远这样的国防第一要地,欠饷经常达四个月之久。后来袁崇焕当经略的时候杀了几个为首的军官,暂时平息了局势。可是军饷迟迟不到,兵士又哗变。朝廷一次又一次的欠饷,袁崇焕头痛得要命,逼不得已自作主张提出了发“内帑”,“内帑”是皇帝私家库房的钱。崇祯为此很不高兴,不愿把自己的钱拿出来,最后才很不得已地拿出钱来,但也心中埋藏下了对袁的怨恨。{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府库清单所列,府库存银三千七百万两,金数千万两,而户部仅银四十万两、捐银二十万两。可见国库之虚,而皇帝的私家库房还是很充足,崇祯很舍不得拿自己的钱,结果把江山都给丢弃了}。

第七十七章青衣(6)

所以说银钱对稳定辽东局势不是没有作用,而是几乎相当于救命稻草的重要,而萧瀚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派出了手下第一重将吴家昌先行去熟悉形势交结辽东望族。而之所以选择年轻的伙计跟随,是因为这些孩子年纪小,学习能力强,可以很快地融入辽东地方成为谁都分辨不出来的辽东土人,这对于与地方豪门军阀的交往联系都很有好处,再者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后对下一步的计划更为重要。

天启四年十一月,青衣社{江南商盟}全体成员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苏州举行。萧瀚花巨资在原来的分号扩建青衣社总部,贯通两处街道买下几百处民房,建起巍峨气势浩大的青衣阁,使越来越声名显赫的青衣社终于有了一处拿得出手的总部所在地。

天启四年十二月,回春堂与福建福威镖局共同建立“青天镖局”,总局主为“追风剑客”林俊杰。青天镖局自建立起,便以强大的经济势力和优越的青衣社背景支持稳稳坐上南方第一大镖局的交椅,但萧瀚等人实际并不是以赢利为主要的目的,他们是要通过这种手段来拉拢更多的武林高手江湖义气朋友共同加入抗击倭寇的行列中来,并以镖局的形式掩人耳目地训练精兵战士。在青天镖局建立起来的同一天,回春堂第二批子弟兵三百人踏上了前往生死战场的征途。

天启五年元月,青衣社投资一百五十万两白银,在苏州河与太湖间开设一道长达三百里地的人工运河。

这个运河开辟后,太湖周边地区与扬州杭州苏州等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方便,太湖每年上百万斤的香米可以很快捷地运用长江联运的船只运送出来,以最快的速度沿着京杭运河到达江南各处重要城市。江南等地的丝绸布匹更可以中间路程不用辗转车马,只依靠着船运便能送到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销售地区。

这个人工运河有官府的参与,预计一年后建成,开通后,将会在过往船只间收取利税。其中利润六成归朝廷,不过在贪婪的总管太监剥削下,很难想象会剩下多少的利润进入朝廷的国库,其余四成由青衣社参与这个计划的三十六家商号共同平分。当然开通运河,萧瀚和众商人考虑得更多不是能得到的那点利税,而是通过这个运河,青衣社各位成员之间的地盘将被大幅度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他们之间的合作将会更加方便快速,从中取得的利益当然将是更加庞大。

天启五年元月,回春堂的东主,萧动天的岳父,江南名医善药师含笑离开人世。他走的很从容很安详,在此前一天,老人还和女儿女婿享受着新年新气象的快乐,一家人其乐融融中,谁也不曾想到老人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微笑着和亲人们共享这难得的家庭聚餐。

第七十七章青衣(7)

老人过世的时候,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他很满足,善家事业后继有人,宝贝女儿得遇佳婿,最挂心的两件事全部有了最好的安排,人生没有遗憾了。充满悲痛的萧瀚和嫣嫣把老人和亡妻合葬在一起,这是老人最后的请求,也许老人在知道自己的绝症后,早已经盼望这一天的到来吧。

天启五年一月,萧动天正式辞去回春堂大掌柜职务,接任者为更年轻的二掌柜王顺。在回春堂两员最重要的骨干吴家昌去往辽东,方是以所有的精力用于忙碌青衣社总管事务后,能担当这样重任的只有王顺了。虽然他年纪轻,缺乏一定的威望,但凭着这些年跟随萧瀚学到的手段,相信大的方面还不会出现差错。当萧瀚把处理事务的书房迁到了雄伟的青衣阁,此时回春堂已经不再是他最重要的事业,只是作为那个更巨大的基业一部分受他的控制,青衣社也正式进入了稳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天启五年五月,青衣社让世人震惊的一个大手笔猛地抛了出来,在得到官府的公文批准后,青衣社从所有会员中募捐到三百五十万两白银:其中一百五十万两以粮食三十万袋药物五千箱的形式捐给华东水患受灾地区的饥民。

这次救灾捐款据事后朝廷工部官员统计,大概使至少五十万灾民幸免于难;其中二百万两白银在江南四十处城镇修建善堂一百处,这样的投资这样的规模,每年最起码将会救助1万名以上无家可归的孤儿。

青衣社以它毫不吝啬的巨大手笔和宽广胸怀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和敬佩,商人那种贪财骗子的形象第一次在百姓眼中得到了改观。随后每隔一段时间,萧瀚便会组织那些赚得满满当当的商人们拿出利润的一小部分用于救灾济贫,在被人们万家生佛一样的供奉中,青衣社良好的名声越传越广,初步达到了萧瀚准备改善商人地位的第一小步的目标。虽然是小小的一个进步,但萧瀚还是异常激动,虽然离开他心中的目标还极为遥远,但他相信只要努力下去,一代两代……自己的接班人总会实现这个目标。

只有商人的地位提高了,资本萌芽才会茁壮成长,这个国家才能渐渐恢复起色。当然,萧瀚绝对不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拥护者,自小经受政治教育的他还是对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