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网中获得许多的真实
渔夫微微的笑是淡淡的如意花
渔夫为着一个个希望存在
…………………………
渔夫啃着脸盆大的饭团
用坚实的双臂
挽住时光不流逝
网住鱼儿载满舱
下载
第一章童年的记忆(2)
在这种充满童趣的记忆中,晴江最难忘的莫过于站在湖岸的绿苇边或柳树上,钓鱼的情影了。星期天或放学后的下午,扛着鱼杆,带上鱼饵(鱼饵主要是香油枯,洋芋、面粉,蚯蚓等)就出发了。钓鱼的季节是美好的,第一次和父亲去钓鱼就钓到了一条4…5公斤重的鱼,可惜因线太细,让鱼给跑了,留下了遗憾。从此,晴江迷上了钓鱼,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时候,大雨淋湿了全身,但他依然站在水边,死死盯住浮标,鱼儿馋钩的感觉让晴江心跳,钓到鱼儿的感觉,让他踏实,真可谓是:“悠悠钓鱼催,时时不欲归,静静留影动,忆忆难诉回”。调皮的浪花舔湿了晴江的裤角,留下了潮湿的吻。
晴江的家坐落在村头,背后是一条5米左右的马路,在晴江小的时候,这条马路原是一条河。所以,取名为小河,小河两旁自然生长着许多青香树,青香树很大,有着近百年的历史,也没有考证过小河的历史和青香树的年龄,晴江最喜欢爬青香树,有一次,因犯错不敢回家,他躲在树上,家里人竟没有找到他。
每年的夏末秋初,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喜欢爬在一种叫棉果的树上,去摘“老棉果”吃,这种果很甜,当它还未成熟的时候,它可以做竹桐枪的子弹,因为它很硬,小伙伴们经常用它打枪玩,成熟的老棉果软软的,黑黑的,吃着挺甜,肚子饿时,他们经常把它当饭吃。上学的时候,老师们鼓励“勤工俭学”他和同学们还去挖过麦冬和蘑芋。
晴江的家里两幢房子合并而成,从外看,一幢是土木瓦房,一幢是水泥混合房,这两幢房子像亲兄弟,只是出生的年代不同。土瓦房建盖得早(1970年),砖混水泥房后(1982年),紧挨着后面是叔叔家的,右前面是大伯家的,前面是其它家的房屋的过道之间很窄,所以,在家里光线不是很充足,显得有些暗。房子是父亲自己设计的,父母亲手建盖,在那艰难的岁月里,父母为盖房历尽了艰苦,晴江懂事后,住在二楼水泥房的小间里,墙是刷白的,显得优雅、明亮,弟弟在上面贴了几张剪纸画。房间里有一张床、一把凳子、一张桌子,桌上放着一个录音机和一支长尾巴的鸟标本。在当时,他们家有摩托车、录音机、水泥房显得很富有,有人因嫉恨他们家的富有而常常使坏,使晴江那幼小的心灵对钱有了一丝忌恨,钱给他带来一种不安,它曾经成为父亲和叔叔在“文革”时期被“批斗”的佐证。
房屋的两旁加盖了三间矮平房,一间是厨房,另外两间是猪圈。正房的客厅正对着门,客厅的门显得很小,客厅的底部,有一扇窗户,左侧是上二楼的楼梯。一楼是父母亲和妹妹住,走进家总有一种和睦和宽容。
晴江在这里住了二十年,有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有着童贞,有着亲密的家人,有着许多的伙伴,他们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也曾有过嘲讽和冷落,往事都淡淡的,现在要走了,他将不再属于这里,不知道将来的一切怎样?自己将走向哪里?心里落下了乡恋,留下了离愁。
九月初,稻田里挂满了青绿的稻穗,一片丰收的景象,印在晴江的心里,但他要走了,走得不是很远,但有着乡思。
第二章参加工作(1)
到了九月七日,晴江跟着父亲到新单位报到,他们起得很早,乘上最早的那趟班车,坐了一个半小时就到了元通。读书的时候,晴江每隔1…2个星期就在这条不宽的柏油路上来回一趟,元通距晴江的老家宁江不是很远,仅有32公里,但路在弯曲的山间盘旋,两旁长满了许多的松树、芸草和灌木,显得郁郁葱葱。
晴江和父亲背着行李从车站走到单位的时候,大约是早上十时半左右。通往新单位的路有很多的弯曲,询问了几个人才找到。
走进新的单位,单位的门开在一幢住房的下面,门不大,挂着“元通地区卫生防疫站”这样一块招牌,进了大门,左面是幢四层楼的房子,房子有些陈旧,显得衰老,正对面是一个水池,有一座假山,喷着清泉,水池里栽着许多荷叶,荷叶飘在水面上。清泉落下的水珠,滴在荷叶上,像一些滚动的珍珠,荷叶托着它们,充满了自信,池子的后面有一幢崭新的四层办公楼,办公楼层与层的间距比较高,给人感觉它就像一个男人,一个单位的主角楼。
池子的左边有一个亭子,亭子下面有一张方形的桌子,桌子是下班后供人们下棋、打扑克牌的,亭子周围栽了两棵长绿的青藤,青藤爬在亭子上,像一个少女依偎在倾心男儿的身上。在亭子的后面就是那幢陈旧的四层楼单身住房,晴江和另外几位刚来的同事就住在这幢房子的四楼,池子的右面是一块草地,草地里还种着几棵芭蕉树,草地周围摆放着许多的盆景,有铁树、盆景和叶子花,草地用护栏围着,在草地的最后面有一幢五层办公楼和住房相混的房子,一、二、三楼是办公楼,四层以上是住房楼,大门的上面是一幢五层的住房楼,新单位的院子是由这四幢房子围成的长方形。
晴江和父亲到单位后,首先去办公室报到,办公室主任说:“今天就自己安排一下住宿,明早8点到办公室开个会”,等办公室主任找到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