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过分地管束孩子或管教无方会逼使孩子脱离家庭。
林勇是小说家,今年27岁。
我先后学过三十六门不同的专业,但一无所获。
我在音乐学院认识了玛丽,我们经常在假期一起外出巡回演示。
我20岁,她18岁。我和她的恋爱经历已不是第一回了。我刚与一位杭州美人分了手。但我是头一回与一个女人过夫妻生活。我们决心同甘共苦,设计了一套适合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敞开大门,许多朋友探访,天天像过节,大家一起喝酒唱歌,嘻嘻哈哈,通宵达旦。
我们的儿子小莲莲出生了。我们并不把他作为累赘,而是把他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出外时常常带着他。很早教会他穿衣、吃饭,自己上学,从不包办他的事,他也很懂事。
我敢说,我和玛丽的婚姻是成功的,我们相濡以沫,一起教育下一代。如果不是她的鼓励,我不会拿起笔杆而且获得成功。我虽然自知有写作能力,可是我需要动力,需要鼓励,尤其是爱情的动力。
她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演员不易成功。对于从事戏剧和电影事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和本人是否热爱这份事业。
假如仅有一个角色,却有三个有天分的女演员竞争,那么,常常是那个与导演关系最好的女演员获选,其中原因微妙复杂。
玛丽因为有了我,从不拒演分配给她的角色,有时她不能演她喜爱的角色,只能自认运气欠佳或是时机不巧,她心里明白。
我们努力避免过千篇一律的单调、平淡的生活,希望结识朋友,改变生活方式,但往往不如人意,有时我们不得不暂时分别。
玛丽快当演员了。她要亲自编导电影,新的生活等待着她。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条原则:志同道合,相处和谐。
我们互相勉励,互信互爱。这是感情深厚的基础,一旦失去这条,我们夫妇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对于夫妇来说,相互勉励是改善关系的关键,感情上的支持最为重要。
许多早婚的少年夫妻犯了这样一条错误:他们不是严肃地对待生活,而是闹着玩,他们想学成人那样生活,但因社会经验不足而失望。
总的来说,早婚的夫妇大多悔之莫及,有孩子的稍好一些。
但也有一些少年夫妇始终不渝,同舟共济,对付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张克加讲起她的生活经历就像神话,但却是真实的事情。她现在已经27岁了。她回忆道:结婚时我念大学四年级,正好20岁。事先未经深思熟虑,因为我未婚先孕,只得退学。父母为此大为恼火,不断咒骂我丢了他们的脸。
我不愿像父母那样多产。但在具有传统观念的家庭里,避孕很困难,父母反对我们做他们不愿做。不曾做过的事。
我父亲常说:“你啊:既然愿意降生在这个家,我就全部的接受下来。为了不要有五个以上的孩子,我简直是在吃毒药。
言下之意,我不能随便避孕。让母亲为性欲付出了代价,我也必须依样画葫芦。不生孩子就是犯罪。这种负担是很重的。“
我想摆脱父母令人窒息的管束。当时我快取得学士学位。本来可以暂不结婚,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希望早日成为真正的成年人,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代价,要报答,照料他们,我不愿拖累父母而被看作是不懂事的娃娃。
我和“大个子”认识了七八个月就结了婚,我们是在中山大学认识的。我认为我们爱情是牢固的。我不像一般少妇,婚后埋头家务,我又继续上成人大学。1988年,我们把女儿给人照料,或者带着她各处走。
1988年真是快乐的年头,我俩常出门赴宴。女儿很乖,当我们之中有一个要去上课时,另一个就留下来照料她。我一点也不觉得疲劳,而且高兴。我们是高高兴兴结婚的,孩子也不成为累赘。而我的父母却把养孩子视为苦差事,我实在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