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成长史,剖析每颗跳动的心,性爱的压抑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压抑来自道德中畸形因素的迫害,也来自人们对自己本身的无知。我们可以看到性爱在铺天盖地的歧视、自戕、压抑中,有时的确是进行了疯狂反扑的,但又无不付出疯狂的代价,愚昧中的挣扎是带着血腥和眼泪的倒退。
性爱是一种自然而又自然的需要,它的自然和重要性与人体的其它任何需要是一样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把性爱看成是一种堕落或是淫乱的行为,把它与“黄色”,“糜烂”。“下流”等笼统地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用胆识和智慧把正常的性爱需要与荒淫、混乱的性行为区分开来。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更应站在地平线的中间。那些自觉与不自觉地沦为几千年封建性爱意识牺牲品的人,或是有意与无意地做了西方腐朽的性解放实践者的女大学生们,在阳春三月的今天,显得尤其可悲又可怜。
1984年,可以说是性爱历史的转折点,禁锢的性爱观点首先从大学校园中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认真地对待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性爱生活。大学生们曾以优美的诗句歌颂这次解冻。性的客观性,性的自然性,性的复杂及性的破坏力,第一次被大学生们,尤其是女大学生们公开谈论。真有一股“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味道。
性爱教育中的社会与父母
性爱是关系社会与民族的大事,它是一种特殊而且潜在的社会能量。如何引导它,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不致于对社会和团体造成威胁和破坏,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全人类关心的事了。
整体的性爱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性爱环境明朗、纯洁了,性爱的生活便正大光明、名正言顺了。性爱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它所具有的可塑性跟水差不多。在一个畸形的社会环境下,性爱便会被雕塑成一尊既丑陋、狰狞又散发着霉味的魔鬼;而在一个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性爱的社会环境中,性爱就会沿着一条健康的道路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留下一串串美好的令人愉快的回忆。
在性发育日益早熟,而相关的性知识又相对匾乏的今天,所有的启蒙教育除了社会和学校之外,便应归诸于家庭和父母了。而家庭的教育在性早熟的今天,比任何一种方式的教育都显得更为重要。家庭的教育是一个从小便开始的、长期的、不知觉的熏陶过程。而在这方面,一对贤明的父母,一个在性爱方面无变态行为的襟怀坦白的母亲,是一个最好的最理想的性爱启蒙老师。因为母亲的性爱教育是在自然亲密的不带任何正式与特殊意味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既可以使儿童知道性爱的基本内容和正确的态度,又不易激起他们不健康的好奇心理。假如我们每位大学生都有这样一位贤明的母亲,那么在性爱的长河里泛舟该是多么轻松自然呀!
在戴维恩医师的调查范围内,有57%的已婚女大学生说自己的性爱生活愉快,并没有较大的挫折,而这些已婚女大学生中,有74。6%的人幼年受过一些性知识教育。另有39%的未婚女大学生说自己的爱情不顺利,并在性问题上受过重大挫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女大学生中86%的人幼年没受过正当的性教育,有的甚至受到了相反的教育或目睹了足以伤害幼小心灵的场面。
可见,母亲自身的训练便成了解决这类社会问题的先决和必要的条件了。
性爱活动中的理智与情感
应该客观地说,在性爱思潮与行为的狂热发展中,理智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有时理智甚至受到情感的排挤。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表露了这种矛盾的心情:“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
性爱问题复杂就复杂在它极难解决这种矛盾。明知自己受了感情的控制,明知不对,却硬要坚持,硬要把理性打入冷宫;心中不停地有性爱引起的犯罪感,但行动上一刻不闲,任何机会也不放过。青春期的女大学生,这种矛盾最为激烈,而且一旦有了性生活,往往一发而不收,以致最终误入歧途。
性爱是情感的产物,但绝不意味着它仅仅受情感的支配。
费尔巴哈曾把人性的三个特点归结为理智、意志和心灵。别林斯基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性爱之需要理智,犹如燃烧之需油要脂。”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性爱中,理智的作用决不比情感逊色。情感唤起性的冲动,而理智则保障性爱向平坦、健康和更为优美的方向发展。它们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还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情感比作一辆在大街上行驶的汽车,而把理智比作红绿灯。理智脱离了情感,在性爱中显得多余;而情感脱离了理智,在性爱的大街上则往往会出现车祸。无数女大学生的悲剧,正是因为她们没有弹响理智的音弦。
第二章春情萌动
萌动的春情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既不意识自己的产生,也不考虑自己的终结,它是那么欢乐而明朗,竟察觉不到它会酿成灾祸。
——歌德《诗与真》曾经有九名女大学生在给她们的老师的来信中,详细地倾诉了有关她们自己的不幸经历和真实情感,从而使这本很可能枯燥无味的分析著作焕发出奕奕光彩。她们把潜藏在春心深处的萌动和冥想、隐私和忧患一古脑倒给了老师,希望老师心中的光明能够驱逐缠绕在身上的冥顽劣根。可是,笔者却惊异地发现,她们中的一半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涉入爱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