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重回1988之IT女王> 重回1988之女王 第28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重回1988之女王 第288节(2 / 2)

  论技术,除了紫金之外,至少还有三家公司能干这事。

  论胆量,除了安夏也没谁了。

  能在这个时代赚钱的人,都认同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但是这个度很难把握,有人,比如搞集资的刘太福,就真的被撑死了,安夏似乎总是踩着边界,却都能平安落地。

  不由得有人猜测起安夏的后台到底是谁,一定特别硬。

  安夏听说之后,一本正经的说:“后台?当然有,难道不是国家吗?不然还能是谁?”

  听见的人哈哈一笑,压根没人信她的话。除了这话听起来过于虚伪之外,还有就是这个「后台」找得实在不好。

  此时「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油纸下水道」的故事还没有被编出来,但是全社会的心态都不太好。

  「银河号」事件在社会上掀起的动静其实是各种不满的积累。

  八零后往前的生人都有一段记:在九十年代初,但凡是讲联合国投票相关,与中国联接的关键词必然是「弃权」,出口产品被无故课以反倾销重税,永远只能听到两个词「抗议」和「严重抗议」,抗议之后被欺负的消息还是接连不断的传来。

  不止是外交和军事两个部门的人憋屈,整个社会稍微关心一下新闻的人都憋屈,就连小学生都知道。

  这种心态会造就两种人:努力自强派,还有迟早要完派。

  紫金极简电脑由于其极低的价格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孩子以前放了学以后会在外面玩,现在越来越多的选择在家里蹲着玩电脑。

  「迟早要完派」终于找到了机会。

  媒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章,说孩子整天家里蹲,一点朝气都没有,建设四化还能指望得上他们吗?年轻人都不跑不跳不运动了,怎么跟素质教育的英美比?

  刚开始还没有一个具体的靶子,很快,靶子就找到了。

  都是因为计算机的错!

  有文章称:“廉价的电脑让青少年掉入了陷阱,他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奔跑、进行体育活动,厂商为了追求利益,罔顾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用电子垃圾,精神鸦片控制青少年的心智,八零后将会成为垮掉的一代。”

  十几年前,八零后就被称为小太阳、小公主、小皇帝,被宠坏了的孩子,成为垮掉一代,特别合理。

  这篇颇有份量的报道被传得到处都是,「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成为六零后、七零后的共识。

  薛露只发了一些通稿,稍微压一压「电子垃圾」的言论,安夏没有要求她重点处理这事,想要以一个公司之力推翻整个社会对年轻一代的共识,那是不可能的。

  以后这事还多着呢,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九零后是脑残的一代,零零后是完蛋的一代,一零后是躺平废物的一代……代代都有一口锅扣在脑袋上,谁也跑不掉。

  让安夏决定严肃对待这事的一篇报道是横空出世的《夏令营中的较量》。

  这篇谎话连篇的垃圾文章,发表于1993年的二月,当时没引起太大的动静,现在为了凑「这代孩子完蛋了」的热闹,许多发行量巨大的杂志纷纷转载。

  在这篇文章里,日本人计划让孩子两天时间背二十公斤,走一百公里。

  普通的武装越野是背二十公斤,跑五公里。

  一百公里啊,什么概念,部队的强行军也就是一天背走五十公里以上,这些昭和末尾生的孩子再怎么昭和猛男,最大的也没超过十六岁。

  文章如果是篇,情绪煽动的非常到位,大多数读者看完后都觉得八零后就是一群完蛋玩意儿,迟早被日本鬼子团灭。

  再搭配上此前抨击青少年爱蹲家玩计算机的文章食用,效果拔群。

  有些媒体在转载这篇「纪实文学」的时候,阴阳怪气的要求全社会警惕——

  “用廉价的精神鸦片控制青少年的那些公司,他们员工的高薪是靠吸取下一代的未来获得的。

  建议有关部门好好查查他们,他们每年与国外有那么多往来,也许早已从帝国主义的手里拿到好处。”

  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说紫金。

  紫金游戏的发行日期都已经定了,要是现在的名声这么差,上市之后股价一飞冲天悬了,第一天能不跌破发行价就不错了。

  “解决这件事。”安夏对薛露说。

  想要找这篇文章的麻烦,那可太容易了,夏令营是1992年8月发生的,当时陪着孩子们走完全程的领队都还活着呢,这个姓孙的就是欺负这些人懒得出来跟他掰扯这事。

  薛露派出的人很快调查出了真相,没有背那么重,没有走那么远,日本人也没说那句最挑事的话:“你们这代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

  他们就喊了两句话:“中日友好,日中友好。”

  可以说是相当一碗水端平了。

  撰写出的辟谣文章里采访的每一个人都有名有姓,非常真实,但是不够煽动情绪。

  文章根本没有情绪,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说走一百公里不对,日方没有说要走这么远。”

  “你说那些孩子生病就不走了不对,他们吃了退烧药之后就继续往前走。”

  辟谣文章写完之后,由团队长审核完,就找相识的媒体发出去了。

  媒体刊登之后,薛露才知道居然已经发了,她看完文章,眉头紧皱:“写成这样就发?”

  本来认为自己快速响应领导要求,绝对能被表扬的团队长懵了,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薛露指着报纸上的辟谣文章:“你自己看看,想看吗?想跟你的朋友们说吗?”

  “……”此前公共事务部发布的文章都是这种冷静、从容、强逻辑性的风格,他正是因为那种文章写得很拿手,才被提升成了一个编辑组的团队长。

  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会因此被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