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74章(2 / 2)

  因此朝廷要求当地衙门也承担一部分,富裕的地方还好,像姑苏城,府衙每年收上来的税收都不是一笔小数目,除了上缴朝廷,还会留下一部分,用于维持府衙的开销。

  姑苏这部分钱是有剩余的,因此每年都可以拨款到书院和慈善堂。

  姑苏文风鼎盛,多赖于此,全国十大书院,姑苏占了整整三家,另外还有三家分别在金陵,杭州,江西,剩下的两家在京城,一家在山东,一家在四川。

  因而江南的文人几乎是一骑绝尘,每届科举,考中的人数都能占到三分之一。

  另外,江南的慈善堂也是规模最大的,像姑苏这一家,就收拢了孤寡老人两百余人,孤儿七百多人。

  整个姑苏城,几乎看不到小乞儿的存在,只因为八岁以下的,都被送进了慈善堂。

  这么多人,想要运营下去,花销可想而知,光靠姑苏府衙,是万万支撑不起的。

  最大的资金来源,还得依靠本地乡绅富户。

  像林家这样的大家族,每年都会向慈善堂捐赠五百两纹银,家族有钱就多捐一点,没钱就少捐一点,但年年都要,不曾断绝。

  这不仅是揽名声,更是本地一种风气,为融入这个环境,自然要和当地大族学习。

  江南不仅文风鼎盛,商贸也异常繁荣,姑苏城内大小富商不少,为了能做好生意,在当地不受排挤,也会争着抢着给慈善堂捐款。

  商人越多,捐的越多,越赚钱,也就捐越多,渐渐成为了一种宣传资本。

  如果百姓知道哪个商人向慈善堂捐了很多钱,自然更加青睐他家店铺的商品。

  这相当于一种资格认证了。

  所以江右良这个父母官,才不可以带头另外筹备一家相似属性的慈善机构。

  但让这么多孩子进入慈善堂,又没办法做到,不仅是钱的问题,屋子就这么多,几乎已经住满。

  扩建是不可能的,这事瞒不了人,一旦扩建了,某些喜欢耍小聪明的平头百姓,闻到了风声,就会率先把自家孩子扔到慈善堂门口。

  因为扩建了就意味着有多余地方居住,他们的孩子住进去不会吃苦。

  等到长大了,可以干活了,再接回去,不就没成本养娃吗?

  一个两个就算了,关键会带动一片人这么干,谁都想占便宜,看见别人这样做成功了,那其他人也不会干看着。

  因此,慈善堂里再挤,都快没下脚的地方了,官府也没考虑扩建的事,非是不愿,而是一旦做了,后患无穷。

  林如海当然知道这一点,“江兄放心,我这边不会对外宣传,只悄悄养着那些孩子就罢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