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8节(2 / 2)

  随后又将罗明,傅君、雷大诺,张豫生他们都介绍了一些,果不其然,有的是见过面,有的看过文章,都不是陌生人。

  有了他们在,许如意带着他们进入了产学研中心——这是由一幢低矮的小楼和一个小型车间组成的,原先南河工业大学并没有这样的配置,楼是一个废弃二层楼专门腾出来的,至于后面的厂房,则是燎原厂兴建的。

  因为是先参观,所以直接进了车间,不过一进去华一心就惊讶起来——是向下走的。

  他们从地面入口,也就是说,这是要往地下去。车间唯一需要这样做的原因就是恒温车间——这是精密机床所必须的,一般国外进口的设备都会配备。不过因为成本高,而且技术都是国外的,所以即便是华大,也并没有建造。

  这里居然有?

  这会儿,就听见许如意跟他介绍:“车间分为两层,一层是普通加工装配车间。底下二层是我们的实验室,建立了恒温仓库和恒温车间,为的是便于精密机床的使用。”

  说着,就领着他们到了换衣室,先换上了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子——这是为了空气的洁净度。

  更换完毕,一进入就能感觉到了,外面是寒风刺骨,而这里面却如春天一般温暖,墙壁上的温度计显示20摄氏度,20度正负0.1度,这就是恒温车间所要求的温度。

  整个车间跟平时所见也不相同,地面是一整块的混凝土——这是用来给精密机床隔振的,墙面房顶都是白色的,整个厂房都用了大量的白炽灯,虽然外面乌云密布,暴雪将至,车间里却照的恍如白昼。

  车间分为了几个区域,华一心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各种零配件的加工,也有手工精刮的工作区,还有对机床的检查和鉴定区域。当然,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这些,而是尽头处,放着的一台数控铣床。

  这台铣床直接与混凝土相连,此时正有工作人员在旁边忙碌。

  他指了指:“就是它?”

  许如意点点头:“对,怎么样我不说您先看看。”

  华一心也是很好奇,这台铣床上面有着东阳厂的铭牌,但是他却非常陌生,这是一台从外表看,跟国外数控机床几乎没什么区别的机床,如果不是上面的铭牌,华一心都以为是进口设备。

  实在是从造型到设计完全不一样。

  他扭头问:“这是东阳厂生产的?是他们升级后的新产品?”

  ——随着升级改造的成功,东阳的车床产品也有了极大的进步,如今他们生产的普通车床已经在全国名列前茅,今年的订货会上,更是拿到了全部订货前三的好成绩。

  许如意笑着说:“不是,这是我们特殊定制的。”

  一个机床厂还要从别的机床厂定制机床,听起来也挺奇怪的。

  不过华一心倒是不惊讶——燎原厂的机床厂他是问过的,目前规模很小,只能生产零配件,组装部分数显装置,没有生产机床的能力——燎原厂在日本国际机床展卖出去的机床,是东阳厂贴牌生产的。

  因着燎原厂拿订单的能力实在是太棒了,其实从日本回来后,不少人都认为,燎原厂应该跟第一年的秋交会一样,回来后立刻扩张,从而生产机床。

  但是,南河省的东阳机床厂刚刚升级完毕,肯定不可能合并的,恰好他和甘裕林关系不错,华一心还问过甘部长:“你们是不是要从全国范围内,选择比较合适的厂子?”

  甘裕林的回答是:“许如意认为不需要。”

  华一心搞学术不错,对于经营是一窍不通,他挺奇怪的,“那岂不是无法扩大?”甘部长说的是:“她认为在机床行业轻装上阵比较好。”

  华一心开始以为,他们是只满足与数显装置的售卖,毕竟这个国内外也有不少的用户,但现在看到这个产学研中心,再瞧瞧这台机床,他知道自己是想浅了,许如意明显是真的想从数控入手——这条道走的很不同寻常。

  毕竟一般情况下,是普通机床做好了,再去发展数控,而她显然要先抛却普通机床往前跑。

  这……能行吗?

  就这时,许如意笑道:“华教授,咱们开始吧。”

  华一心点点头,看向了操作界面。这台机床整个操作面板是由crt显示器和键盘区组成的,因为使用的是z-80单板机,所以旁边还配有一个微型打印机。随着许如意的话落,旁边的工作人员直接输入了指令,按下了启动键。

  显然,跟他们见过的所有数控机床一样,已经在存储器里实现存好了控制指令,直接下命令即可。

  反应速度也不错,随着指令的下达,就瞧见铣刀动了起来,在工作台的早早放置好的工件上移动起来,那个指令很简单——“铣削平面。”

  只见随着嗡嗡声的响起,铣刀动了起来,大量的冷却液喷洒下,随着金属屑的飞溅,整个加工过程居然异常的顺滑,铣刀一条一条的削过去,整个工匠的表面开始平整起来。

  华一心立刻问道:“圆弧呢?”

  工作人员看了许如意一眼后,继续输入指令,只见铣刀在停顿片刻后,更换了方向,随后绕着整个工件旋转起来,照旧是冷却液和金属屑共飞,但这次,整个工件的侧面在铣刀一圈圈的旋转中,逐渐有了弧度。

  cnc系统的控制主要就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他辅助控制,另一方面就是对主轴的控制。从平面转成弧度,涉及到的是启停,回转方向变换等等,都将这些展现的淋漓尽致。

  华一心随后一直没说话,而是一直盯着,直到设备完全停了下来,他直接走了过去,许如意知道他要干什么,也跟了过去,华一心仔细地看着眼前的工件,“精度到多少?”

  “二级!”

  这不算好,当然,还有其他部分也不算好,譬如,许如意只是让暂时加工平面和弧线,却没有更复杂的加工,这就说明,他们的控制系统还不够达到这方面。果然很简单。

  但是,华一心必须的说,“你们才研究了多久,这已经很不错了。不过你非要我来看,我还有些不明白,你完全可以直接打电话告诉我,你们需要帮助,却为什么藏藏掖掖?”

  许如意这才说:“如果我说,这台z-80所有的集成电路都是出自我们实验室呢?”

  华一心本来一直低着头,此时此刻,却猛然抬起头来。他不敢置信地看着许如意,z-80上有着8500个晶体管,是一台八位微处理器。至今他们的确围绕着z-80进行了很多使用和设计,譬如说设计过程控制系统,进行软件硬件开发,还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是,没有人能够制造它!

  他不由皱眉:“这不可能?你们怎么做到的?”

  许如意说道:“华教授,您跟我来。”她带着他直接进入了旁边的一间实验室,在这里,华一心看到了让他激动的一幕,他很熟悉——这是对于集成电路的逆向解析,他们曾经也试过,那还是在七十年代的时候,集成电路非常简单,可以通过一层层的打磨来研究一个电路是怎么构成的。

  但是,摩尔定律太准确了,集成电路上容纳的晶体管每18个月到24个月,就会翻倍。他们前一个还没有研究透,新的已经出来了,根本跟不上。

  可显然,目前许如意的意思是,他们已经解析出来了,并且已经落地。要知道,这时候国际主流也不过是8位和16位微处理器。这不但代表着距离的进一步拉近,还代表着他们在数控方面已经一只脚踏进去了。

  即便许如意说:“良品率很低,损耗很大。”

  那根本不是问题?!但华一心满是激动:“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