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第207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朕靠抽卡君临天下[基建] 第207节(1 / 2)

  陈玖略松一口气,取出一份来自淮州的《真理周报》,道:“不知诸位可听过郭巨埋儿的故事?上面这则故事,十分有趣。”

  “讲述的是一个叫郭巨的孝子,家中逢灾,逐渐贫困,无法同时养活老母亲和儿子,他与妻子商量,儿子以后还能生,母亲却只有一个,不得已只好埋掉儿子,省下吃食供养母亲。”

  “他上山挖坑时,不料竟挖到一坛黄金,上书‘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原来是此子孝感动天,最终得以奉养母亲,也保全了儿子性命。”

  陈玖抬起头来,理直气壮道:“陛下,我朝自开国便以孝治天下,为了父母家族,儿子尚且可以不顾,何况区区女儿呢?”

  “臣以为,涉此案的百姓和官员固然有错,但情有可原,虽不合法,可合乎礼教和孝义,不应论罪!”

  回应他的是大殿里漫长的沉默。

  无数各异的心思在众人内心此起彼伏。

  这话是什么意思?谁不知道皇帝把太后送去做了师太,难不成是在含沙射影指责皇帝不孝?

  紧跟着,适才被弹劾的另外一个淮州系官员也站出来,梗着脖子道:“臣附议!”

  不多时,大殿上足足有上十个淮州系官员均出列声援。

  见此情形,有人还在观望,有人目露冷色,还有人蠢蠢欲动。

  高台上的皇帝冷冷俯视着他,须臾,萧青冥倏而一笑,却没有与他纠缠此案是否定罪的问题,而是扬声道:“谁来回答朕一个问题。”

  “究竟是国法大,还是宗法大?”

  第131章喻行舟的辩论

  国法和宗法,孰大?

  皇帝高高立于御阶边缘,仿佛以一种随意的口吻抛出这个问题。

  方才还在因刑部侍郎陈玖和一众淮州官员集体附议,而显得闹哄哄的紫极大殿,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沉默凝重的气氛里,是无数人心中掀起的惊涛骇浪。

  皇帝这个问题问得实在太大了,大到根本没人敢回答。

  所谓家国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家何来国?

  就算是皇室,也有祖制,有宗室,有崇圣殿,身为皇帝照样要拜天祭祖,官宦勋贵之家,有士族亲眷,民间村里地主乃至普通平民之家也有宗祠。

  皇朝几百年一轮换,自己的老祖宗可不会换!

  皇帝纵然有无上权柄,执掌生杀大权,可毕竟远在天边,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村子里的宗老、宗祠、宗法就在他身边,无声无息却实实在在浸透着衣食住行方方面面。

  皇权不下县,县官也不如现管。

  虽说那些“为国不惜身”、“克己奉公”、“大义灭亲”、“满门忠烈”都是赞扬将国置于家之上。

  可真正到了国家利益和自家利益冲突的时候,大部分人心里,终究还是自己的小家和亲眷更重要。

  紫极大殿上,众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看到满额头的冷汗,和如履薄冰的紧张,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第一个发声。

  以刑部侍郎陈玖为首的一众淮州系官员,更是有些发懵。

  他们只不过想用一顶礼教孝义的大帽子,来粉饰那些不能细究的丑恶,为自己和背后的世家亲族垂死挣扎奋力一搏罢了。

  本以为纵使不能完全脱罪,至少也能难住皇帝,暂不马上定罪,等舆论进一步发酵,吸引到更多的淮州举子和官绅站出来,联合抗议朝廷昏政。

  只要他们能占据道德高地,天下读书人和士绅们都站在他们这边,便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要对他们动手,也不得不掂量掂量对自己名声的恶劣影响!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皇帝压根没理“孝义”这茬,直接盖了一顶更大的帽子扣下来。

  “究竟是国法大于宗法,还是宗法大于国法?”

  萧青冥缓缓扫视殿下众人,不轻不慢地又开口问了一遍。

  满朝文武,依然不敢吱声。

  按照大部分人心里的真实想法,自然是宗法大。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纲常伦理礼教不可逾越。

  从礼教纲常被确立开始,就是为稳固皇权统治而服务的。

  但从“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让士大夫们也参与到皇权统治中来,共同分享皇帝的权柄起,礼法的禁锢同样也反过来,成了士大夫官僚集团制约皇权的武器。

  哪怕贵为天子,也必须在这条层层压迫的锁链下行事,稍有悖逆,即便能获得一时的随心所欲,也终究会被世人唾弃,冠上“昏君暴君”的恶名,永世不得翻身。

  但老百姓或许还能说这话,他们这些朝廷大员,吃着朝廷的俸禄,受着皇家的恩遇,岂能公然变相否认皇帝的无上权威?

  是像淮州世家系官员一样,继续死死抱着分享皇权统治的权柄,至死方休,亦或者彻底倒向皇帝,从规矩的“制定者”变成皇命的“执行者”?

  无论怎么选,都令这些大臣们难受得要命。

  吏部尚书厉秋雨与身边的兵部尚书关冰对视一眼,这几年来,他们身边那些老资格的高官,已经换掉了一茬又一茬。

  他们还能在朝堂上勉强屹立不倒,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能够及时转变步调,紧紧跟随圣意行事。

  圣上抛出这个问题,哪里是真的需要他们讨论出个国法宗法孰重的结果,分明就是在强迫大臣们站队!

  不光要站队,还要站得漂亮,站得住道理,为皇帝充当舆论和思想阵地的急先锋,为接下来继续推行科举和田亩粮税改革,确立无可指摘的大义名分来。

  想到这一层容易,可该如何回答,简直难上加难,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可是千古难题!

  稍有一句话不慎,第二天传扬出去,他们就会被全天下人戳着脊梁骨骂卖祖求荣,这么大的骂名,谁遭得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