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58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58节(1 / 2)

  “这一回她又犯这么大的错,我爸那人你也是知道的,把前程看得比谁都重。我妈这算是毁了我的大学梦,我爸铁了心要离婚。要不是我说如果他们离婚,我明年就不参加高考了,他都不敢罢休。”

  “那你妈现在改了吗?”

  “现在是改了,收拾家里也勤快了,做饭也精心了。”李建设道,“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估计她坚持不了多久又会恢复老样子。”

  盛景想起自己那罐金子,连忙问道:“家里的猪还喂着吗?鸡还是原来那么多?”

  那罐金子放在那里她是很不放心的。但挖起来搬回来也没地方放。

  她那房间里的家具简单,一目了解。虽然盛河川不会轻易进她的房间,更不会去翻她的东西,但大杂院里的这些大妈大婶可不管那么多,陈小娟和何美华也时常去她那里玩,有时候好奇起来也会翻一翻。

  再者,她和盛河川都要上班。这时代小偷小摸还是挺多的,等过阵子知青回城,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产生出许多社会性问题,社会秩序就更乱了。没准哪天她那房间就会被小偷光顾。

  所以思来想去,把金子拿回来,不如仍然让它们在李家庄呆着。

  李先进、李建设都是男人,不管家里的事;朱春花懒,屋子都不会收拾,更不用说院子了。只要他们不把院子里的厕所、猪圈、鸡圈拆了,她那罐金子就是安全的。

  李建设再次苦笑,点头:“养,不许不养。不过你走后,那些活儿都是我在干。”

  说起这事,他的脸上的表情有些不自在。

  七二年国家号召,全国大规模发展养猪事业,要求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猪。七三年还要求一人一猪或一亩一猪。

  所以李家庄不光有村里的养猪场,每家每户还都养猪。

  虽然因为饲料的关系,不可能达到一人一猪或一亩一猪,但每家每户都得养。像原先盛景还在李家庄时,一家四口,他们家必须得养两头猪。

  盛景原来的户口本来就没在李家庄,所以她离开后,朱春花想偷懒少养一头猪,李柱生也没同意。

  李家庄就是传统的生活模式,男主外女主内。家里的家务都是女人干,男人主要是做田里的重活儿挣口粮挣工分。他们只负责给家里挑水,以及砌个墙垒个砖这些重活。

  原先李老太还在世,李小兰也没出嫁,家里四个女人,家务活根本不用男人插手。

  后来李老太去世,李小兰出嫁,李向前去当兵了,原主闷不吭声地承担了家里的家务,也不叫苦也不叫累。李建设在外面住校读高中,放假后也要参加劳动,并没有下工后帮家里的女人干些家务的意识。

  盛景离开后,家里的猪鸡每天都得要人喂。鸡还算了,是散养的,能跑到外面找吃的。可猪就不行。朱春花懒,恨不得一天只喂一顿,甚至两天喂一顿才好。家里的猪经常饿得撞猪圈。

  李建设看不下去接手了这一摊子事儿,才发现盛景做的活有多繁琐多累人。

  “对不起啊,妹,以前我不知道这些活有多重,都没帮你干过多少。”

  “是帮我干吗?”盛景白他一眼,“那些猪交上去,钱能到我手里?猪肉和鸡肉我能吃几块?”

  李建设脸色涨得通红:“是帮我,不对,也不是……总之对不起。我以前,真没想那么多。”

  盛景摆摆手。

  她之所以愿意帮李建设,除了在原著中李建设是唯一对原主好的外,也是因为她清楚地知道李家庄村民是怎么生活的。

  那里的男人如果帮女人做家务,是要被其他人笑话的,说他不像男人。不光男人笑话他,女人也看不起他。

  不说农村,城里也差不多。

  大杂院都是女人做家务,除非像方家这样,家里全是男人。饶是这样,方毅如果去水笼头那里洗东西,也要被一群女人打趣笑话,最后落荒而逃。

  陶立冬的孩子每天有一堆尿布,赵盼儿难产时家里的被褥、床单染了血,都要一一洗出来。陶立冬身体也单薄,不能像方毅这样去一担担地挑水回来洗,就只能去水笼头那里跟一群女人挤。

  结果这就成为了夏老太攻击陈招娣的理由。而陈招娣在这个问题上也一股气虚的样子,只能拿别的来搪塞。

  这种现象可见一斑。

  她没再这个问题多说什么,问道:“那你接下来还会考吧?那抓紧时间看书。现在知青就指着通过高考回城,国家也很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估摸着下次高考不会等到明年这个时候,没准到七月份就又有一次考试。”

  “考。”李建设用力点头,“我会好好得复习的,绝不松懈。”

  知青还有机会回城。农村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就是一辈子在土里刨食的命运。

  他不甘心跟村里那些男人一样过日子,就只能努力考大学。

  “村里那些知青考得怎么样?”盛景又问。

  “他们一共十七个人,过初选的有六个。”

  李家庄离北城近,能到那里插队的知青都是有些后台的。前些年插队的陆续回城了。后面去插队的知青也知道自己有机会回城,所以几乎没有跟当地人结婚的。

  他们虽然跟村里人一起劳动,但他们住在知青点,平时也比较抱团,跟村里人来往不多。李建设原先在县城住校读高中,跟村里的知青没多少来往。

  还是盛景写信提醒李建设,让他有什么问题就去知青点找人请教。

  李建设自然很乐意跟城里人来往。有了这个借口后他就老往知青点跑。他态度好、嘴又甜,还总带些自家自留地里出产的花生瓜子,有些知青也很愿意教他。

  等高考的消息出来,知青们知道他有一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都纷纷来借。最后大家还结成了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复习。

  这学习小组里哪些人成绩好,李建设也写信一一告诉了盛景。

  这时候高考完没办法公布标准答案,所以高考前盛景就提醒李建设,考完后一定要及时去找成绩好的知青一起估分。填报志愿时也多问知青。

  毕竟这些知青身后都站着一群有能量的家长。家长们会帮孩子分析北城有哪些学校,哪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大概会是多少。这些是盛景自己都轻易打听不到的。她自己也用不着,懒得费神去打听。

  所以让李建设请教交好的知青填志愿,是最靠谱的做法。

  结果这一切都被朱春花给毁了。

  “能有三分之一的录取率,已很高了。今年参加考生那么多,录取率极低。”盛景道。

  李建设赞同地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