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娇媳妇七零家属院日常> 娇媳妇七零家属院日常 第122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娇媳妇七零家属院日常 第122节(1 / 2)

  孙政委这边硬气了,吴组长立刻缓和了语气,“孙老哥,您也别跟我急,我刚才说话冲了点,我跟你道歉,但我这主要是工作一直没有进展,我着急啊。”说着他就打起了感情牌,说自己这边的不容易,几个组员的家里情况,出来一个月,老婆孩子都在家等着呢。

  紧接着,他话音一转,不说自己的为难了,说起了白参谋,“我也知道,咱们战友之间的感情深,白参谋这事,你心里替他着急,我这边要是检查清楚了,白参谋不是就能回来继续工作了。”

  吴组长想通过调查清楚给白参谋恢复工作,来诱惑孙政委,叫他帮忙。那他就想错了,团里其实不差白参谋一个干活的。团里不管少了哪个人都能转,不过是摊在别人身上的任务重一点。

  孙政委在晚上的时候,去白参谋家里找他谈过话,告诉他不要心急,如果他是无辜的,就不用害怕被查,这段时间就当放了一个长假,好好地歇一段时间,陪陪老婆孩子。

  这算是定心丸,但也不算是。

  孙政委应承要保住白参谋了吗,其实也没有。这具体还得看白参谋都干了什么,他清清白白那就不怕查,他要是真干了那种事情,团里就最先容不了他,还保他没事,那是做梦。

  但不管是听到什么样的安慰,白参谋只要没有重新恢复工作岗位,以及调查组宣布他是清白的,他这心就不可能安稳。

  吴组长又说,“其实我这心里,是相信白参谋是无辜的,但是咱得有证据不是?”

  给白参谋下论断这话,其实原本不应该是从吴组长嘴里说出来的,他们到了如今的位置,已经习惯了不把话说得太死。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得把话说出来,叫七团给提供一些帮助,不能继续混日子了。

  孙政委这时候也跟着打哈哈,“白参谋是不是清白的,还得看调查结果怎么说,我们现在说这些都为时尚早。”

  这下把吴组长怼得哑口无言,他还能说啥,没啥能说的了。

  就在吴组长以为今天又是白来一趟,准备回去再想想别的法子,孙政委又开口了,“不过,你们调查组到底不是我们团的人,调查组的人也少,到底是不方便。不如这样,从我们团里抽几个人过去帮帮忙,他们手头的工作先停一停,克服一下眼前的麻烦。”

  吴组长:“……”

  你也知道,那怎么不早点把人给借给我们,但凡多几个人,调查组哪至于难成这个样子。

  即便是心里怨言不小,吴组长这时候充满感激地跟孙政委道谢,“那就太好了,还得谢谢你老哥。”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万一不把人借给咱那可怎么办。

  苏姚就这样以官方的形式被借了出去。

  这人借来得不容易,人家调查组对待她也挺客气的,没有第一次见面谈话时那种假惺惺,多了一丝的客套。

  调查组其实是想一整个办公室都给借出来的,借一个人也是借,借两人也是借,就干脆一起接过来得了,人多力量大。

  但办公室日常也需要有人工作,苏姚不能因为办公室需要有人留守,就留下一个姑娘,虽然这机会对于自己而言,没多大的用处,可万一跟调查组相处的过程中。调查组看中了谁,把人给要到师部,那这真是一特好的机会。

  苏姚就说,“要不调查组也别在会议室工作了,来我们办公室办公。环境安静,无人打搅。”

  就这样,被占了一个多月的会议室,终于空了出来。

  在调查组搬走以后,一个月没开过会的众人,终于组织了一次全体干部的会议。

  吕主任还在会上就大剌剌地伸了一个懒腰,还别说,尽管知道调查组还没有离开,但这看不见人以后,这心情就格外地愉悦,还得感谢人家小苏。就这一个月以来,自打调查组入驻以后,他只要是进到团部大楼,就觉得哪哪都不得劲,浑身上下透着不自在。

  这下好了,人终于离开了。

  团部大楼里面的人是松快了,换成妇工组的人难受了。

  苏姚和俩姑娘都是心大的性子,不会因为办公室进来五个陌生人就不自在,关键是这些人天天逼着苏姚赶进度。

  剩下四个都是大老爷们,跟陌生女同志沟通不方便,主要还是其中那位女同志跟苏姚几人。

  苏姚给了一个想法,“一直没有人过来举报,我更倾向于这是私人恩怨,或者是恶作剧。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举报人这方面下功夫,通过找到举报人,无论是证明存在私人恩怨,抑或者是这举报人那里有我们需要的证据。”

  “我也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具体的可行性还得我们一起再分析。”

  可不可行的,这时候都死马当做活马医,听着也觉得挺靠谱的,那就从这方面着手吧。

  第84章

  ◎二合一◎

  要查出举报人是谁,这事也就说着简单,实行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

  现在没有天网一般的监控,也没有实名购票系统,想到找到这个人其实是很难的。

  但难办总比没有思路要好,忙起来了至少这心里就踏实了。

  八个人围在由四个办公桌拼成的大桌前,缩小了举报人的信息范围。

  苏姚认为,这人连着几次在团里塞匿名信,那这人在团里的可能性更高一点,我们可以先把范围缩小在团里。团里又分两类人,一种是住在集体宿舍的单身知青,另一种是住在自己家里的厂子职工以及成婚的知青。

  这写了四五封的举报信,每一封举报信都不是手写,那他对于糨糊报纸是有一定的需求的。至于报纸的话,他或是有看报纸的习惯,或是能经常接触到报纸,再或者在要写举报信的时候突然购买报纸。

  第三种的话会有点蠢,这人会想到在写匿名信的时候,连字迹都不是手写,证明这是个十分警惕的人,即便是突然购买报纸,也不能在附近购买。

  苏姚又开口问调查组是什么时候收到匿名举报信,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吗?

  调查组那边不像是自家这边,办公室的信箱每天查看。没法给出一个准确的日期,只有一个大概的区间。

  会议由冯红慧全程记录,大家在会上谈的一些重要内容,被她记录到办公室专门记录会议的本子上。

  即便办公室开会只有两个人,也严格遵守这个规定。

  冯红慧从前觉得苏姚某些近乎死板的要求有点苛刻,信箱不是每天都有信,没有必要每天看一遍。工作日不是每天都很累,有时候特别清闲,不管这天的工作是多还是少,都照例得写工作总结。

  现在看这上面下来的调查组,却不能把人家匿名信的准确投递日期给说出来,就发现自己的这个工作确实不能省,现在记录下来,以后就能省很多麻烦。

  这次讨论主要是苏姚、唐湘和冯红慧在发言,三人习惯了遇到难题坐在一起,像是推导数学难题,来互相说出彼此的想法,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能成为解开问题的钥匙。

  调查组这五个人就发现了,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工作,连人家一个小姑娘都比不上,愣是没说上话。也不是人家不给咱说话的机会,苏姚一直在把握会议的节奏,一旦经常会往自己这边抛出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