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手拈来-第1部分阅读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部分阅读(2 / 2)

无论从基本面、政策面和技术面上看,股市由于在短时间下跌过快,应该有一个休养生机的喘息机会,从周k线和各项技术指标上看,由于连续杀跌,移动平均线偏离太远、连续出现了超卖的信号,而技术指标连续在低位钝化,所以反弹是可以预期的,上涨也是可以预见的。有人说新的箱体在2500——4600点之间,我有些半信半疑,希望如此,但绝不敢相信有些专家乐观的看法,说这是新的一轮牛市又开始了,根据何在?在下绝不敢苟同,因为从股市的月k线上,怎么也看不出反转的信号,不过就是让大家喘息一下而已,不过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希望能看见一个阳光灿烂的红五月!进货也好、赚钱也好、减亏也好、逃命也好、红五月让大家充满希望!

因为在股市上又看见了久违的长红、因为在电视上看见了股民欢欣鼓舞的笑脸,因为在报纸上看见了套红的大幅标题:给点阳光就灿烂,于是就写了这篇文章以作纪念。在结尾处想起了一个笑话,有一个方言很重的老师给学生朗读了一首题为《卧春》的古诗,要求学生听写,朗诵如下(括号里是学生听写的):《卧春》(我蠢)暗梅幽闻花(俺没有文化),卧枝伤恨底(我智商很低)。遥闻卧似水(要问我是谁),易透达春绿(一头大蠢驴)。强烈建议大家用拼音输入法试试,一定很有趣!txt小说上传分享

墙角一枝梅

这是我第一次打开人家的博客主页,因为人家已经来过几次,有来无往非礼也,盛情难却,也只好忐忑不安的前去回访了。所谓天外有天,所谓耳目一新,所谓眼前一亮,所谓出乎意外,都是对墙角一枝梅的博客主页的第一印象,也许有人会寻踪而去,得出另一种看法,对不起,我是少见多怪,井底之蛙,千万不要和我一般见识。但我当时的确被镇住了,还有这么好的博客!也在心里有些暗自嘀咕,天哪,博客还有这么多的学问!于是就佩服之至了。想想也好笑,在此之前,我竟然没有上过任何一个人的博客,不论是名噪一时的徐静蕾,还是一塌糊涂的朋友和家人的,我发誓!

墙角一枝梅在《明星的零距离接触》中写了她对某个人夺冠的喜悦,(没听说过,该不会是电影金鸡奖的那个遭人嘲讽的双黄蛋吧?);她在《女人的天空》里用撒娇的口吻说道:“女人向来是需要疼需要爱的。”(赞成!不过也得是情投意合、心心相印才是,河东狮吼谁受得了?);《抓紧时间爱》里面写了一些对于七年之痒的看法,(女人是感性的,男人是理性的,女人的心思你别猜,猜也猜不着的。);我把《燕赵乡情》上的照片看了好多遍,(列祖列宗知道,我也是那个“风萧萧易水寒”的家乡人,虽然如今在西陵峡畔听山民唱那首原生态的“山路十八弯,”自己和儿子的籍贯上都明明白白地写着:河北易县!);《遗失的美好》有些淡淡的张爱玲的味道;《出去吹吹风》多好,小女儿多好。(只是我不喜欢《荆棘鸟》,《雪在烧》似乎看过,却忘得精光,有机会,请她把她的小丫头的照片传一张看看,一定挺有趣的。)

墙角一枝梅也说了一些演艺圈的故事,我不感兴趣,也不想看,只是在飘过的时候,看到那段大家传闻说是大人物要来,最后却是坐在身边的卢奇,有些暗自发笑,不过我只是匆匆浏览了墙角一枝梅的博客首页,知道人家笔耕勤奋,后面还有若干篇,便头都要大了:原来博客也可以做得如此精致,还有如此美丽之处,早知道就干脆跑到qq空间里胡乱写些心得去了,免得在这里丢人现眼,相见成拙了。

其实原本我没有注意过博客,是《新浪网》硬塞给我的,我想在《新浪论坛》的《原创工作室》里发表连载长篇小说《门板挡不住》,也就顺便在《新浪博客》里转载了,一个多月过去了,很少关心,我想在网上写点东西,在《qq空间》与《新浪博客》之间犹豫了很久,还是在《新浪博客》发表了,这就看见了墙角一支梅的留言,很短,也很真诚,我就打开了她的博客主页,也就打开了一扇新的空间。

墙角一枝梅是个女性,有一个想考上重点初中的女儿,自然还有一个很不错的丈夫。看过她发表在自己博客上的一幅照片,没看清,只知道她穿上迷彩服也是很英姿飒爽的。头发不错,长相不错,身段也不错,与身边的那个面包女人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其实我不知道这个笔名叫墙角一枝梅的女子叫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的,多大了,是多愁伤感还是泼辣大方,是小家碧玉还是大家闺秀,因为这与我无关,我只是偶尔点击了人家的博客,看了一些人家写的东西,有了一些开阔眼界的感觉,也有了一些自愧不如的普通网民而已,就像她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是谁一样。

墙角一枝梅肯定是个女性,一个很细腻的女子,文章的分类用的是“一触即发,二龙戏珠,三言两语,四脚朝天”,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文字如同潺潺流淌的清泉,还有些温馨的音乐,那种感觉的确很令人回味。我想把她加为好友,也想订阅她的大作,忙活了半天却不知从何开始,我几乎点击了人家博客上的所有的地方,却点出了一些她的个人资料,有些很庸俗,(我连铁凝的《平凡的世界》都看不完,她凭什么喜欢她?);有些却有个性,(有些时尚的感觉,也有些妩媚的感觉。)打住,打住!是不是不要评论了,凭什么对人家评头论足,凭什么想偷窥人家的隐私?再点一下,就再也点不出来了,不过对这个叫墙角一枝梅的女性有了一个基本的轮廓:至少是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女人,是一个有韵味、有修养的女人。

墙角一枝梅除了自己的博客主页做得好看,写了一些女人味十足的文字以外,还有一个别致的笔名。大凡腊梅都是开在悬崖边上的,像瀑布般的倾泻而下;或者开在乡间的道路旁边,被裹着雪片和污泥的车轮碾轧而过,只剩下淡淡的幽香;再或者开在花坛里供人欣赏,可她是墙角一枝梅!突然想起了毛泽东的一首未发表的《卜算子》:“疏枝立寒窗,笑在百花前。”她会是据此而命名的吗?还有姜夔的那首著名的《疏影》:“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她会有这样的意境吗?

古人的岁寒三友中间有梅,至于写到梅花的唐诗宋词更是不胜枚举,后来还有一个歌手唱过《踏雪寻梅》,虽然不是《梅花三弄》,也有些文雅的意思了。但梅花始终是寂寞的,至少从梅花的本意上看,也是甘于寂寞的。万木萧疏,雪花纷飞,寒风呼啸,一片肃然,只有梅花在冰天雪地里绽放,白如玉,黄如金,红似火,那才叫做风景呢,那才叫人流连忘返呢,那才叫人感谢大自然的造化呢!

我从小就喜欢梅花,有一年大雪过后,我和七八个好友还跑到西陵峡口看梅花,有人还乐呵呵地搂着我的脖子念着毛泽东的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时过境迁,当年的照片早就不知放到那里去了,朋友们也烟消云散了,念诗的那个人也英年早逝了,但我依然喜欢梅花,每每看见默默绽放的梅花,都忍不住凑过去,闻闻那飘逸的冷香,看看那纯洁的幽韵,心灵之间都仿佛宁静了不少,只是不知现在还有没人听过梅边吹笛,还有没人见过梅畔莞尔一笑的少女?

墙角一枝梅在博客中的一篇文章开头贴了一张照片:有些生锈的铁轨无言的伸向无边的旷野,有风吹过,树长的眼神,既有不同于青春的成熟,又有不同于淑女雅致的韵味。深灰色的外套衬托着你的幽闲,飘逸的长发随意的搭落在肩头;左手紧握咖啡杯,食指的光环很亮眼;右手是在搅拌咖啡,还是掩饰内心的期盼?鼻尖直挺,嘴角上翘,如果回眸一笑,不知迷倒多少青春年少!喜欢选择这个临窗的位置,只是为了能清晰的感受户外绿的青翠、花的芬芳;还是为了留恋那段岁月的那段情?相思树早已发芽生根,枝繁叶茂,心底的最深处一直为他留着一个位置,只是迟迟未归!————他,在哪里……?

认识你吗?不!不知道你在想谁,不想打搅你的沉静遐思,远远的看着你,静静的看着你,感受着你的恬静、淡然、安定的神情,把别人带到一个遐想的空间。不认识你?不!这样的情景重复多次的时候,自然就会构思一个美丽的童话。交汇过,融合过,才汇集了这份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牵动人心的淡定的美!不用任何言语,任何动作,一个眼神就可以了。就这样静坐吧,感受一份静的美,享受一份宁的舒适,领会一次情感的回归。

喜欢咖啡,还是本身就像咖啡,浓郁幽香?一个人的精彩,某些人眼里,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或许显得冷凄了些。这是个繁杂的闹区,你情愿寻觅这份宁静,你的眉目静如雨后,这样长久的凝视,穿透时间穿透空气,安然地传递给身边的每个人,依然能感到你凝视的温暖。

舍不得打搅你,让你独自享受静谧的午后。选择静静的坐在一个你不知的角落里,陪着你读着你,分享你的思绪你的怀想。

很自然的记住你,一个爱喝咖啡的女子!

此文章选自http://blog。。cn/99999zsf>

我们万众一心

看了一个资料,在世界写博客的人中间,使用语言最多的居然是日文,身为泱泱大国的臣民不由得有些汗颜。这几年各大中文网站都竞相开创了博客,而且推波助澜,以至于从红遍大江南北的艺人到名气很大的作家,从博学多才的大学教授到腰缠万贯的上市公司老板,从名声大振的超女到靠做皮肉生意生存的三陪小姐,都在纷纷开出自己的博客,营造出一个虚拟空间的轰动效益,却忘了博客的本意仅仅只不过是记下自己的脚印,写下自己的感悟而已,在让自己记住的同时也让那些看见自己博客的人有所收益而已,并非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故弄玄乎,也不是为了显露自己的深沉和文学水准,更不是用自己的一些见不得人的隐私来博得点击率。日文的使用最多,则在于那些家庭主妇只不过是把博客当作记账工具,年轻人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男人们抒发自己对事业和生活的追求,学生们乱七八糟所写的学生故事……反正,不过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已。

看过一个资料,日本人之所以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们只有区区数万军人,何以屠杀多达三十万人。想想也是,小鬼子来了,烧杀抢掠肯定是有的,强奸妇女肯定也是有的,湖北五峰的史料记载,没有来得及转移的妇女“系数被奸,无一幸免。”但南京大屠杀可是三十万人,一座小城市的数字!被毁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从一些资料中看出了端倪,那就是汉奸,那就是不抵抗!汉奸从老百姓里找出了乔装打扮的被打散的国军,命令他们相互捆绑,那些大老爷们居然驯服的被那些汉奸和鬼子像驱赶牲口似的赶进了下关的长江、雨花台的万人坑,然后是机枪、马刀、手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