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月先却是十分精明,她知道姑母这些年从来没有间断过练武,便有意找姑姑讨教些武艺,却始终未能如愿。姑母何曾不想拿出点真本事来?他知道花安不行,自己也应付不了多长时间,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留点神秘感或许更好些。
两年后,杨老夫子也来辞行说,“东家容禀,杨某才疏学浅,几十年寒窗所学,倾囊以授。再呆下去恐怕要误人子弟了,就此告辞!”说完一拱手。
花夫人再三挽留,“夫子为几个孩子的学业殚精竭虑,不辞劳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果您老愿意,就在家中住下,让孩子们给你养老,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夫子说,“月先月桥天资聪颖,若有机缘得遇高人,当更进一步!有我在这儿,反而不妥。这样吧,我已是年过半百之人,活了一大把年纪,也想趁着腿脚利索到各处走走,多则几年,少则一年半载就回来。”
夫人无奈,让管家托出一盘金银赠与夫子,“穷家富路,先生可随时回来,府里小童跟随你两年有余,机灵勤快,让他继续跟随左右,早晚服侍先生,我们也好放心。”
老夫子一笑,“童儿若不怕辛苦,愿意跟随也好,顺便教他读书认字,乐在其中。金银则不需这么多,世道不太平,多了反而不便,然后只在盘中取一小部分,便和小童一起上路。
月先和月桥姐俩送出镇外3,仍然依依不舍,“老师,不管你今后走到哪里,也不管有任何事情,只要捎句话来,学生即可前往。前面已经给您准备好了马车,千万不要为了省钱累着自己,学生在家里随时等候您回来!”说完,二人一起给夫子深施一礼,然后又塞给小童一定金子,叮嘱他一定要好好照顾师父,吃好喝好,然后洒泪而别。
目送着马车渐渐走远,最后不见了踪影,姐弟二人这才依依不舍地往回走。整整十年的朝夕相处,早已融入了太多的亲情。二人闷闷不乐地走着,刚到自家院儿里,有家人拿着一封书信交给月先说,“小姐,我在收拾夫子房间的时候,发现了书桌上有一封信,应该是夫子留给你和少爷的。”
月先接过信来展开一看,正是老师龙飞凤舞的草书,非常熟悉;
月先月桥亲启,今年县里必有童试,时间不定,注意官方布告,届时前往,必有收获。
月先看了看月桥,二人一起去送给姑母和娘亲看,“既然是夫子之意,你们姐弟俩照办就是,也好检验一下多年所学究竟如何!”夫人看完之后又交给妹妹。
月先曾经听老师特意给他们讲过,科举考试最早是隋文帝杨坚所创,兴于大唐,到了宋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已基本形成制度,而且相对比较完善。
大家熟悉的秀才,举人,进士,是历代文人走向仕途的必行之路。起码普通读书人也有入仕求取功名的机会,这对于隋朝以前的门阀制度是个历史性的重大进步。
考取功名的第一步,录取者统称为秀才,按现在的学历,最低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本科以上,但不能直接做官,也不包分配。可以自谋职业,比如受聘于县学或者是县里的一些师爷押司等编制之外的工作,社会地位也有明显的提高,可以见着县官不用行跪拜之礼。
而一般秀才大多选择继续考取功名,如果下一步中了举人,就可以做官了,再往上考就是进士。关于杨老夫子所说的童试,严格地说还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充其量只能算一次初级考试,以后还有两次考试,那就是童生,然后才是秀才。
童试也称县试,顾名思义是在本地知县的组织下进行的一场考试,一般是提前发布公告,让全县各乡镇村,所有考生都要提前一个月报名。
考试者不限年龄和职业,但必须有证明材料。比如说父母,祖父母以及祖上三代的信息和藉贯,还要详细描述自己的体格,容貌特征等一系列材料,最后要有一名本县秀才的举荐信,方可参加初试。
1柳叶刀,因刀长而窄,形如柳叶而得名,刃薄而背厚,不似宝剑,有一定重量,兴于隋唐,后来流传于岛国,乃为日本***之鼻祖。
2花逢春和李秋凤在梁山上就已定亲。在南征方腊归来的路上,混江龙李俊佯装中风,留下童威,童猛哥俩照顾他。当宋江大队人马走远了之后,便去了太湖的绿柳山庄,和费保、倪云等四位庄主一起,沿长江而下,远赴东海,去了化外之地暹罗,后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当上了暹罗国王。花逢春自然也就成了东床驸马。但是现在韩国和泰国都有暹罗地名,李俊当时是南下还是北上,却无从考证。
3此时的花逢春已奉父命,去投奔了岳父混江龙李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