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七章 科举(2 / 2)

翰林图画院,挪挪绞尽脑汁筹备画院考题,祗候向挪挪告知出题规则是以摘取古人诗词为题。挪挪想起了北宋诗人,她所熟知的无非王安石、苏洵父子、欧阳修、范仲淹等人。但也就这几人的诗词不下万首。

眼下新年将近,远在辽国的枫桥历经数日的奔波与译官来到苏州,这些日从州到府,从府到州。经过馆驿停歇留宿,路过酒肆吃酒用膳。匆匆一路北上,渐渐山寒水冷。

“这一路上幸好有译官相陪,否则我真的是寸步难行。不知译官如何称呼?”

“使臣客气了,这些都是在下的分内之事,在下慕风霖,字浦瑜。”

“那我唤你浦瑜吧。”

经过这些时日,他们相互之间的磨合,渐渐变得默契。慕风霖心知肚明此行目的并非是巩固澶渊之盟,而是帮助枫桥完成他的心愿。而他所不知的是慕风霖在做译官之前是斥候,也就是侦察兵,对很多事物洞若观火。后来因取消了斥候的编制,又常年在辽国而渐渐熟悉契丹语。几年后他便做起译官。

翰林图画院内一片繁荣的景象,络绎不绝的考生前来报名,由祗候在报名处为考生签到,而考题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中。

他们商量着,最后经挪挪敲定,决定以王安石的《即事》做考题。“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小路上温暖的铺着柔厚的碧草,山中晴净杂花更显得茂繁。有一川清水曲曲折折无声流淌,数户村居高高低低依山而筑。山间小路,清川小筑,画中既动静相宜又层次错落。此外还要求考生画一幅鸟兽图,坚信这次的考题定会令官家满意。

过了几日,他们将考题向赵佶回禀,赵佶大赞挪挪不愧为画院学正。挪挪为之欢喜,如释重负。

“官家,您的旨意我已完成。”

赵佶摇了摇头,难道官家不满意?

赵佶说道:“学正一职不止负责科举出题,朕之所以这样器重你,是因为看重你的才学,破例升你为学正。学正乃是翰林图画院最高官职。这往年翰林图画院都归内侍省掌管,可这班内侍愚蠢至极,朕早已将他们清理干净。从明年开始,画院不再有内侍掌管,只要是才华横溢之人,朕要让他们在这里大展宏图,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升迁至翰林学士、尚书,乃至尚书令。”

赵佶又从伟大的设想中将话题转移了回来,

“朕相信凭你的博学睿智,必然会把监考之事做好。”

赵佶兴致勃勃,挪挪却愁绪冥冥。官家当初只答应让她出考题,如今却还要做监考,可为何官家会屡次三番折磨自己。

艺多不压身,功到自然成,这句谚语仿佛寓意着她如今被自己的艺多泰山压顶以致喘不过气来。可她反过来一想,如若不把监考做好,会不会得罪官家。如果不做,那么官家是否会一道圣旨将枫桥打道回府,那样就前功尽弃了。

正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面对眼前繁杂的工作,挪挪只能全力以赴。目前整个翰林图画院只有她与祗候,还有很多要职空缺。每日需要整理当日报名的考生资料,还要经常往来书画市场,收集那些赵佶想要的文物书画。

徽宗得知明年的科举艺考题一出,心情豁然开朗。不务正业的赵佶竟漏夜前去樊楼找李师师,与其谈笑风声。赵佶带来新橙,师师小唱一词。眼前师师貌若天仙、温婉灵秀,令赵佶心动不已。不过李师师今日的小唱却比平时紧张了些许,因为在赵佶来之前,有人来过,且未走,一直躲在床下。

夜深了,李师师假意挽留,但赵佶称近来身体不适不便留宿急忙走了。次日不知是谁填了一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此诗酸溜溜的,填词的便是那日躲在床下的周邦彥。荒淫成性的赵佶时隔数日后又来与师师相叙,不料李师师竟把周邦彥的那日的词唱了出来,赵佶问起诗词出处,师师不假思索地说出是周邦彥。赵佶脸色突变,想必那一日此人一定在屋内。

几日后,赵佶怒气冲冲找人将周邦彥贬出汴京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