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江山第一部-第三十七回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七回(2 / 2)

城南的周军都目不转睛的注视城门大火,汉军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不停往城门上浇水,火来水淹,正是绝好的法门。赵匡胤眼见火势始终不旺,猜到城内的汉军在浇水,当下道:“张琼,咱们再去添一把柴。”张琼答应一声,道:“我就不信烧不破城门。”赵匡胤大声道:“带上油脂木头,跟我冲。”众兵在赵匡胤带领之下,携带油脂木头,一口气冲到城门下,一边往火堆里扔木头,一边倾倒油脂。顿时黑烟滚滚,烈焰冲天。每个人不但被火焰烤的肌肤生疼,觉得几乎要炸裂一般,而且还给熏得满脸黑烟。饶是如此,竟然没有一个人退却。张永德知道成败在此一举,为了引开汉军,当下下令攻城。

汉军虽然往城门上泼水,可是油脂比水要轻。水流到哪里,油脂就烧到哪里。不但城外烧着,城内也起火了。城门终于烧着,张琼咧着大嘴,开怀大笑,恨不得马上一脚踹破城门,冲进城去,杀个痛快。柴荣闻讯赶来,张永德趋上前去,道:“陛下,只要城门烧毁,咱们就能破城而入了。”听得这个好消息,柴荣原本该高兴。然则神情凝重,竟然没有一丝喜悦之情,道:“辽军到了忻口,已经与史彦超交战了。”张永德大吃一惊,道:“辽军竟然如此出兵神速?”柴荣道:“是啊,辽军来势汹汹,不能再久战不决了,务必今日攻破城门。”张永德神情坚毅,咬牙道:“臣今天一定要攻破城门。”

过了一阵,城门烧出一个不大的缺口,仅能容纳一人进出。张琼大声道:“是时候了,冲进去。”赵匡胤道:“敌军一定在里面严阵以待,再等一等。”张琼早就等得不耐烦了,道:“不能等了。”赵匡胤道:“咱们的人少,冲进去也是送死,等大队人马来了,一起冲进去。”当下对着阵地上的张永德做了个手势,张永德心领神会,当下传令,向城门发动攻势。赵匡胤眼见军马冲来,再无疑虑,大声道:“冲啊!”身先士卒,冲进城去。汉军早已在城内严阵以待,眼见周军冲杀进来,当下万箭齐射。冲进城的周军都身中羽箭,被射的刺猬也似,赵匡胤左臂上也中了一箭。纵然他立功心切,但是汉军的羽箭密如滂沱大雨,避无可避,随时都会中箭身亡。不容迟疑,急忙逃出城去。后面的周军眼见赵匡胤抱头逃了出来,当下退兵。

张永德眼见羽箭射穿了赵匡胤左臂,鲜血淋漓,当下传来军医。军医先剪开左臂上的衣服,然后剪断箭尾,紧紧抓住箭头,道:“将军忍住。”赵匡胤紧紧咬住剑柄,对着军医点了点头。军医闭上眼睛,一狠心,拔出了羽箭。饶是赵匡胤铁骨铮铮,也疼的大叫一声,跪在了地上。顿时汗如雨下,黝黑的脸庞为之变色。张琼怒道:“我要冲进城去,杀光汉军。”赵匡胤道:“不要冲动。”张琼无处发泄,当下用刀乱劈地面。军医在伤口上敷了金创药,然后包扎起来。

正在这时,一骑飞驰而来。行至近处,马上那兵士翻身下马,道:“陛下,史将军阵亡了。”这个不幸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柴荣心中震惊不已。张永德道:“陛下,史将军阵亡,忻口的周军没有了主将,臣率领兵马去接应他们。”柴荣道:“快去,务必把忻口的周军全都救回来。”张永德急忙召集一万军马,火速赶往忻口,救援那里的周军。城内汉军虽然万箭齐射,但是并不十分可怕。只要手持盾牌,防护周全,必能冲进城去。赵匡胤当下道:“张琼,还敢不敢冲进城去?”张琼大声道:“敢。”赵匡胤当下下令,每人手持一面盾牌,准备再次从城门冲进城去。

战事旷日持久,僵持不下,士气渐渐低落,许多士兵都开起了小差。虽然三令五申,严禁抢夺敌国百姓手里的粮食,但是粮草不继,饿急了的大兵连皇帝的饭碗都敢抢,何况百姓手里的粮食,而且还是敌国的百姓。刚刚严明的军纪,不知不觉之中又败坏了。辽军来势汹汹,大将史彦卿阵亡,一旦辽军和汉军内外夹击,周军必败无疑。事到如今,柴荣再心比天高,再雄心壮志,也唯有退兵了。李重进率军殿后,周军井然有序的往本国撤退。太原城久攻不下,多数军士早就厌战了,终于退兵,无不欢天喜地。好在辽军和汉军并不追击,周军远离北汉国境之后,辽军也返回辽国去了。刘崇被打怕了,周军能够退兵都要谢天谢地,若要追击,再也没有这个胆量了。

返回开封的路上,柴荣一直检讨高平、太原两战的得失。高平之战胜得侥幸惊险,太原之战无功而返,一言以蔽之,还是自己操之过急了。以国伐国,那有哪么容易?没有准备好源源不断的军需粮草,就贸然挺进到敌国境内,还有一个强大无比的辽国虎视眈眈,不铩羽大败就极不容易了。得以全身而退,实则是天大的幸运。此乃二战之失,至于得就是打的刘崇心惊胆寒,胆气皆丧,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了。再则就是发现了赵匡胤这员虎将,高平之战临危不乱,和张永德力挽狂澜,合力捩转了战局。太原之战又大放异彩,差点就攻进太原城了。不但勇猛而且智慧,再加上忠心耿耿,是难得的将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正因为惜才,才阻止赵匡胤再次冒险攻城。他心中有一个宏图伟业,那就是收拾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天下,恢复汉唐盛世。要重整山河,似赵匡胤这样的将才不可或缺,而且多多益善。

李重进升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执掌十余万禁军,不论权势还是官位都高于张永德。张永德心中忿忿不平,一路上不停的寻找机会向柴荣进言,一会说李重进心胸狭隘,脾气暴躁,不可重用。一会说侍卫亲军司里出了叛徒,要小心防范。一会又说殿前军乃是天子亲兵,但是军马不多,给侍卫司压的抬不起来头,应该扩充军马。柴荣让李重进和张永德分别执掌侍卫亲军司和殿前都指挥使司,其实大有深意。两人素来不睦,水火不相容,分别执掌兵权,互不统属,可以互相制衡。自己坐镇中央,平衡他们的权势,谁也别想拥兵自重。李重进不时目睹张永德在柴荣耳旁嘀嘀咕咕,猜想在说自己的坏话,虽然愤恨,但是心高气傲,对此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

回到京师,朝中文武大臣在二十里外夹道迎迓天子凯旋还朝。冯道乃百官之首,自是站在第一位。当日他曾在大殿上顶撞柴荣,令其天子的威仪荡然无存。高平、太原二战打的北汉一蹶不振,凯旋而归。现在回想起来,又是追悔莫及,又是诚惶诚恐。远方旌旗蔽空,三军将士昂首阔步而来。众大臣远远看到天子的黄盖伞,当即肃立于道路两侧。礼部官员则下令奏乐,乐工当下奏《短箫铙歌》。此乃天子专属的凯旋乐曲,全曲慷慨激昂,气势磅礴。

柴荣策马行近,众大臣齐刷刷跪拜于地,齐声道:“恭贺陛下得胜还朝!”柴荣扫视一番,大声道:“诸大臣免礼。”众大臣站起,冯道道:“陛下御驾亲征,先打得刘崇抱头鼠窜,又打得他龟缩于城内,吓破了胆。陛下天威煌煌,如日中天,天下幸甚!”柴荣道:“此战有得有失,得者,经此一役,北汉从此一蹶不振。失者,大将史彦超不幸阵亡。”冯道道:“凡战者必有伤亡,兵家之常事。此役打出了我大周朝的气势威风,打出了天子的气概,得大于失,大周边界可享百年太平。”柴荣不置可否,问道:“先帝的陵寝建的怎么样了?”冯道道:“一切顺利。”柴荣颔首笑道:“冯相劳苦功高,辛苦了!”冯道活了七十多岁,深知人情世故。于常人而言,言辞越客气越是疏远。于君臣而言,道理也大致相同。

天子打了大胜仗,凯旋归来,举国欢庆。开封城里万人空巷,百姓们涌上大道,争先恐后目睹天子的威仪风采。道路两侧是一排擐甲执兵军士,后面则是人山人海的百姓。柴荣一身戎装,策马而行。所到之处,百姓们欢呼雀跃。柴荣频频挥手,向人群致意。

回到皇宫,太监服侍柴荣脱下甲冑,换上常服。孙延希道:“陛下,韩将军和王郎中求见。”柴荣道:“传他们进来。”过了一会,韩通和王朴并肩走进大殿。行过礼后,韩通道:“陛下一举灭掉了刘崇老贼嚣张气焰,要不是辽国出兵,用不了多久就能攻破太原城,生擒刘崇老贼。臣请领兵攻打太原,戬灭敌国。”柴荣道:“太原的事可以放一放。”韩通大惑不解,瞪大眼睛问道:“陛下不打北汉了?”柴荣道:“不是不打,而是事有先后,先捡要紧的做。北汉虽小,但着实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我想过了,万事俱备之下,猛攻一个月就能拿下,但是伤亡也必定十分惨重。再说北汉与辽国接壤,留着北汉还可以牵制辽国。一旦据为己有,不但要驻守重兵,而且日夜防备,枕戈待旦,反而得不偿失。”柴荣心中早就想好一盘经天纬地的大棋局,那就是先易后难,先放过北汉。

王朴道:“臣筹措转运粮草不力,致使陛下无功而返,请陛下责罚。”柴荣并无责备之意,反而安慰道:“国家有多少家底,朕比你更清楚。朕知道,你已经尽力了。”眼见王朴神情自责,微微一笑,道:“你说此战无功而返,朕却不这么看,北汉从此一蹶不振,北方边界相安无事,朕就可以放开手脚了。”顿了一顿,对孙延希道:“传张永德和李重进来见朕。”孙延希答应一声,出殿传召二人去了。王朴道:“臣等告辞。”柴荣道:“传李重进和张永德,是要议议军中之事,你们留下来一起议议。”转头对韩通道:“朕拟授你为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与李重进一同执掌禁军,不日就有诏令了。”韩通应声说是。

正说之间,李重进和张永德走进大殿,柴荣道:“你们都坐罢。”众人坐定,等着柴荣示下。柴荣道:“禁军将骄卒惰,好逸恶战,每遇战事不是裹足不前就是望风溃逃。这不是训练有素的禁军,倒像是一群乌合之众。你们说说,这样的禁军能打胜仗吗?”四人都摇头道:“不能。”柴荣正色道:“既然不能,就要改变现状。你们说说,该从何处入手?”张永德道:“军中不养闲人,裁减老弱病残,把能打的留下,不能打的统统赶出禁军。殿前军乃天子亲兵,负扈从天子之重任,但是只有区区四万军马,名实不符,臣请扩充殿前军。”说来说去,还是怀有与李重进互争高低的私心。殿前军一旦扩充,张永德的权势势必水涨船高,这是李重进不愿看到的。他不甘示弱,当下也道:“臣也奏请扩充侍卫亲军。”两人都要扩充自己的军马,分明就是在针锋相对,也是在斗气。柴荣心中冷笑,道:“殿前军现有四万人,侍卫亲军现有十六万人,共计二十万。一个寻常士卒就要五个百姓养活,每年的军饷开销就占据了国家大半的税赋。国家要养这么多禁军,实在不堪重负。兵在精而不在多,朕拟裁减老弱病残,留下精兵。侍卫军中多有滥竽充数之人,应酌情裁减。殿前军兵员较少,应酌情扩充。都是禁军,要一碗水端平,朕不会厚此薄彼。两军人数总共维持在十二万至十六万之间,分拆开来,各军人数在六七万左右。”

李重进心想麾下兵员从十六万人裁减至六七万人,一刀下去,就砍掉了足足十万人。心中虽然不服,可是柴荣所言句句在理,挑不出一点毛病。殿前军和侍卫亲军同为禁军,掌心掌背都是肉。兵员大致相当,也在情理之中。既然柴荣没有错,那么错的那个人就是张永德。要不是他每天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进言,柴荣怎么会一口气就砍掉侍卫军十万人马?张永德瞥了一眼,但见他又忿忿不平又无可奈何,宛如斗败的公鸡一般垂头丧气,脸上虽然不动声色,但是心中却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其实他们二人都想错了,柴荣英明睿智,不会因为张永德屡次进言,而偏听偏信。检讨高平、太原二战之教训,决意改革兵制,精兵简政。李重进是堂兄,张永德是妹夫,一个是左膀一个是右臂。就像是一杆秤一样,两边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才利于制衡。此即帝王之术,秘而不宣,存乎于心。

柴荣又道:“改革兵制,遴选精兵。一则从民间招募,只要是能打,那怕是逃犯,也能赦免录用。二则令各地节度使精选强壮勇猛者,送至阙下,以备遴选。”深知藩镇兵强马壮,拥兵自重,君弱而将强,本末倒置,乃祸乱之根源。正好借着改革兵制的机会,削弱藩镇的军力,将各路藩镇麾下的精兵强将抽调到禁军。如此一来,禁军实力大增,藩镇实力锐减。此消彼长,强弱互换。任何一个藩镇想谋逆作乱之前,都要先摸摸自己的脑袋了。在坐四人,唯有王朴读懂了柴荣的心思,如此釜底抽薪,既削弱了藩镇的实力,又巩固了皇权,可谓一举两得,当下道:“陛下此法虽好,就怕有的藩镇阳奉阴违,藏匿精兵强将,瞒而不报。”韩通道:“是啊,有的藩镇狡猾之极,如果挑选一些老弱病残送来,是收还是不收?”张永德道:“精兵强将是各藩镇手里的命根子,看得比甚么都重,攥得甚么都紧。他们会乖乖奉诏,老老实实交出吗?”柴荣眼中闪过一丝寒光,只是稍纵即逝,谁都没有察觉。沉吟片刻,道:“你们所虑极是,那就以十选一罢。每一万名士兵中,必须挑选一千名精兵备选。凡备选精兵身高不足五尺五寸,达三成者,以隐匿不报之罪论处。文伯,你草拟诏书。”王朴答应一声,秉笔濡墨正准备落笔的时候,柴荣又道:“给各节度使的诏令,措辞不妨严厉一些。”他这么一说,王朴就知道诏令该怎么写了,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柴荣看完草拟的诏令,改了几个字之后,交给王朴,要他重新誊写。王朴改完之后,柴荣亲自抄写,并盖上玉玺,道:“立即发往各地节度使。”王朴领了诏令,应声说是。柴荣又道:“这次赵匡胤屡建奇功,差一点就攻进太原城了。他跟随朕有几年了,朕竟然一直没有看出来,他智勇双全,有大将之才。”赵匡胤是张永德举荐的,又是部将下属,眼见柴荣言下颇有赞许之意,自己脸上也有光彩,当下笑道:“常言道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他再有将帅之才,没有陛下这个伯乐赏识,也会碌碌无为,湮没于尘世。”柴荣笑道:“他是你举荐的,你才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张永德道:“陛下过奖了。”柴荣道:“各地送来的精兵猛士,优先编入殿前诸班,由赵匡胤亲自遴选训练。到时候,朕会亲自前往校场检阅。”张永德道:“臣奉诏。”

议完国事之后,已是黄昏时分,柴荣这才前往馥蕙宫。符皇后早知柴荣回了皇宫,一直在馥蕙宫翘首以盼。她正哄柴宗训睡下,一名宫女入内禀道:“娘娘,陛下来了。”符氏心中一喜,走到宫门口,柴荣也刚刚到宫门口。符皇后道:“陛下终于回来了。”柴荣握住她柔弱无骨的双手,道:“这些日子,叫皇后担惊受怕了。”两人情深意浓,虽然只分别两个多月,但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此刻终得团圆,心中虽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两人眼里只有彼此,默默对视,久久无语。宫女们知道他们一定有许多体己的贴心话要说,于是默默退下。

过了一会,符皇后道:“陛下瘦了,是不是一路上吃不好睡不好?”柴荣微微一笑,道:“出门在外,终归还是没有在家里好。”符皇后道:“这次打败了强敌,天下太平,陛下再也不必鞍马劳顿,御驾亲征了。”柴荣想了一会,道:“我凡事亲力亲为惯了,再说自己的事终究还是要自己做,以后要御驾亲征的时候,还是会领兵出战的。”符皇后吃了一惊,道:“陛下以后还要亲征?”柴荣安慰道:“我福大命大,就算亲征一百次也不会少一根头发。我肚子饿了,有没有甚么吃食?”符皇后当下命宫女送上膳食。柴荣吃过晚饭,问道:“孩儿呢?怎么一直不见他?”符皇后笑道:“他玩了一整天,刚刚睡下。”顿了一顿,又道:“陛下累了,不如早些歇息罢。”柴荣握住符皇后一手,道:“二个多月没有看到孩儿了,进去看看。”两人携手步入内宫。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