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不要死读书,这样才会读出成就,读出思想。跳出小书斋,走向人生社会的广阔天地,这才是真正的课堂。但是许多读书人并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只是局限于对现成书本的注释,满足于小小书斋中的安逸和宁静。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说不该去读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看不到书本知识的重要性,恰恰是看到了书本知识的作用,充分看到了它的作用和局限性,才提倡大家:走出书斋,走向生活。
扁鹊把他所学的医术运用到实践,为祖国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首先确立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所谓“望”就是观病人的气色,看病人的舌苔;所谓“闻”,就是听病人的呼吸和说话声音;所谓“问”,就是问病人的发病经过,有什么感觉;所谓“切”,就是按脉搏,诊断心、肝、肺、胃、脾、肾等处有什么毛病。他在实践中所总结的这些诊断技术,成了历来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至今还被采用。此外,他还注意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会运用汤药之外的针灸、石砭、热敷、按摩等多种治疗方法,并具有一定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不给“信巫不信医”,“骄恣不论于量”等人治病的“六不治”之说。
战国初年,在我国出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医学家一扁鹊。扁鹊的医术很高明,流传了许多动人的治病故事。
有一次,他和他的两个徒弟路过虢国。恰好虢国的太子“死“了。京城里闹闹嚷嚷,有的人在祈祷,有的人忙着奔丧。
扁鹊找到了太子的从属官中庶子,详细地询问了太子发病的情况和“死亡”的时间,便说:“我觉得太子还没有死。”
中庶子说:“你这话说得太离奇了吧!死了的人怎么还能复活呢?骗谁谁都不会相信的。”
扁鹊说:“既然您不相信,那就让事实说话吧请您向国君报告一下,就说有一个名叫扁鹊的人,能救太子的命。现在等候在宫外,听候国君的吩咐。
中庶子既然不相信这话,自然也就不愿意为他报告。后来,经过扁鹊的再三说服,中庶子才把扁鹊的话报告了国君。国君一听说扁鹊能把死去的太子治活,赶快跑出来迎接。
经过扁鹊的诊断,太子的死是“尸厥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休克”或“假死”。扁鹊师徒三人,竭力抢救。不一会儿,太子果然活过来了,经过长时间的调养,虢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出从这以后,天下人都盛传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扁鹊听了,却说:“我怎么能把死人治活呢!太子的这种病,只是从表而看上去已经死了,实际并没真死。我只是用适当的治疗方法,把他从垂死中挽救过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