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再创新大明> 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章 肱股之臣(2 / 2)

6.谨边防:开平等地乃是边防要地,守兵虚弱,粮食不足,应挑选、训练精锐之士,加强守卫,同时屯田自给。

7.专漕运:漕运官军年年运粮北上,返回后还要维修漕船,终年劳苦。应禁止所属卫所对他们加以繁多的徭役。

明仁宗采纳了陈瑄的建议,命有司迅速执行,不久又赐陈瑄铁券,并允许他的子孙世袭平江伯爵位。有朝臣对此不以为然,认为陈瑄只是老生常谈。仁宗驳斥道:“武臣能言及此,已是非常难得,况且现在都害怕出言获罪,更应对他加以奖掖。古人尚知千金买马骨,我这么做岂不是远超古人。”

孟歆感慨的还有--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继位,仍任命陈瑄为总兵官,驻节淮安。陈瑄不但督理漕运,还兼管淮安的地方事务,抚辑军民,所领官军悉听节制。

宣德四年(1429年),陈瑄奏请朝廷,打算征发十二万劳力,用半个月的时间疏浚济宁以北长沟到枣林之间的淤塞河道。明宣宗念及他长年辛劳,命尚书黄福前往一同经理。

宣德六年(1431年),陈瑄再次上奏:“每年运粮动用十二万军人,连年劳苦。请在苏州、松江等府以及江西、浙江、湖广等地另外签发民丁,并在士兵较多的卫所签发士兵,共二十四万人,分番轮流运输。另外,江南的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误农作,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州、松江、安庆的士兵,每年驾空船到淮安运粮。如果让江南的百姓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由官军运送到北京,根据里程付费并付给耗米,这样军民都会方便。”明宣宗遂命黄福和侍郎王佐加以执行。从此,漕运由民运改为兑运。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陈瑄在淮安总兵官任上病逝,终年六十九岁。明宣宗追封他为太保、平江侯,赐谥号恭襄。江南百姓因陈瑄疏浚河道有德于民,在清河县(在今江苏淮安)为他建立祠堂。

陈瑄最关键的选择是--靖难迎降--陈瑄在靖难之役时是南军水师统帅,镇守江防,但却主动迎降燕军,使得明成祖顺利入南京称帝。他也因推戴之功获得平江伯的爵位。

最大的功绩--督理漕运--陈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漕运总兵官,督理海上漕运、内河漕运共计三十年,为明代漕运事业的发展和漕运管理制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但是,陈瑄尤其了得的是--水利成就--陈瑄在理漕的同时,还针对南北两段京杭运河的治理与改造,提出了大量的建议:

1.疏浚徐州至济宁间的运河河道。

2.在吕粱洪西侧另凿一条水渠,设置两道水闸,蓄水开通漕运。

3.在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修筑长堤,凿开泰州白塔河以连通长江。

4.在高邮修建湖堤,并于堤内凿渠四十里,以避免风浪造成的凶险。

5.在淮河至临清间的运河上,依照水势设置了四十七座闸门。

6.在淮安建造四十个区的常盈仓,又在徐州、临清、通州设置仓库,以便于转运。

7.在淮安到通州沿途设置五百六十八个观察点,派官军驻扎,以引导漕船避免搁浅。

8.沿运河河堤开凿水井,种植树木,以方便行人。

陈瑄实施的治河措施,解决了许多工程技术上的难题,也为后代治理京杭运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肱股之臣--孟歆暗暗赞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