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人杰地灵
刘荣看了看孟歆,说道:“臭小子,你能不能说一说这几天的军演,我们部队的战后总结分析的是否合理?”
孟歆看了看刘荣、孟瑛,说道:“咱们部队的指战员确实是聪明啊!对我们大明皇家军校的教材吃的非常地透彻。第一,各师各团,乃至各营各连,思想政治工作做的非常到位--每有一战,战士们都是士气高昂,确确实实有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第二,战术素养提高显著--第一战明显是用了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的--敌进我退和敌驻我扰。第二战则是典型的穿插迂回的包围、击溃战。这些,指战员的总结都有总结。今天的战例是意料之外--我们谁都没有特种作战的经验和先例。但是卫青的正面防御,两个侧翼包抄攻击就是迂回穿插的经典战例;霍去病的千里奔袭就是今天斩首作战的典范。但是,就战场预设和选择方面,我们的部队不如晋楚城濮之战--城濮之战,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魏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进行的争夺中原霸权的首次大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表面上的原由是: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
实际上是--重耳是为了以少胜多地主动地选择了正面依仗鄄城西面的黄河步步退避,两翼却是潜伏以后再主动出击的战术举措--晋楚城濮之战的晋军指挥确实是比起来卫青的战术动作,更加高明。
不过反观我们的大明皇家陆军新军,经过短短的不足六个月的训练,我们的指战员的战术素养已经够高的了。”孟歆心想:这支部队的战术素养能不高吗?大明皇家军校的教材上面可是一个又一个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和志愿军的经典案例呀。
刘荣说道:“孟小二,别给老夫灌迷魂汤。部队装备成这个样子,还吃了一个瘪,是你,你能高高兴兴地吗?”
孟歆知道:现在的条件下,对大明皇家陆军新军使用特种作战有一些超前,但是--作为大明皇家陆军新军还是要有备无患嘛!
孟歆笑嘻嘻地说道:“老爷子,您知道高枕无忧吗?春秋时代,在齐国有位名叫孟尝君的人,他非常喜欢与文学家还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与他们常讨论国家大事,总喜欢邀请这些人到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位叫冯谖的人,他常常一住就是住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这地方讨债,但是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还把债倦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而心里充满感激。直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一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后来,孟尝君果然做了几十年的宰相--高枕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