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爵石城:第一卷-第4章 家族的传家宝2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伯爵石城:第一卷> 第4章 家族的传家宝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家族的传家宝2(1 / 2)

这或许也就是极品黑瓷茶件形制虽然粗朴,却能成为贵族的珍宠,从而登上宫廷大雅之堂的根本原因。

明末清初诗人曹溶写过《兔毫盏歌报陈若水》,诗中有一句“建安黑窑天下奇,土质光怪欺琉璃”。叙说曹溶遇见黑瓷茶件兔毫黑瓷茶盏时,觉得它堪比晶莹剔透的玉石、流云漓彩的琉璃,如发现稀世珍宝般的惊喜心情。

唯一的一个曜变黑瓷碗由历代族长专用。油滴黑瓷碗由在世最长的长辈专用。家族其他成员使用兔毫黑瓷碗。

家族喝茶的传统沿袭第一代祖的传统,由当时中土宋朝风俗传播而来。家族所饮的茶沿用中土南宋饮茶的习惯,将茶叶制作成茶饼,然后进入发酵工序。饮用前,取用半发酵的茶饼。先将茶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碗内,然后倾入初沸的开水,冲泡而成。

中土南宋喝茶时,喜欢斗茶。冲茶时,水面涌起白色的泡末,凭此白色水线比试茶艺高低。茶的效果主要从汤花色泽、均匀度以及汤花与茶盏相接处的水痕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以“鲜白”为先,以“盏无水痕”为上。

蔡襄的《茶录》中对此进行了细致详尽的说明:“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中土南宋对斗茶的茶具要求也高。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推崇兔毫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色也。”

蔡襄《茶录》中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原炎加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认为饮茶当用建窑茶盏,一因其胎体粗厚能以手捧持,一因其最能衬映白色茶面。宋代祝穆《方舆胜览》中说:“茶色白,人黑盏,其痕易验”,也就是说,用黑色茶盏,更容易分辨出斗茶的结果。

家族成员喝茶就不讲究斗茶了。

如迪伯爵坐在家族餐桌前,从盛放着由半发酵茶饼研磨成的茶粉茶罐中,拿茶汤匙舀了一汤匙放入茶碗,冲入沸水。

如迪伯爵仔细观看沸水冲成的茶汤,汤色鲜白,几乎看不到水痕。

“好茶!”如迪伯爵自言自语道。

如迪伯爵喝茶前先欣赏茶碗里那流光的曜变色彩,流光溢彩的光线在视线中不断冲撞不断散开,然后才微啜茶碗里的茶水。

如迪伯爵喝茶的兴致高了,和喝茶的家族成员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吟诗。

如迪伯爵开一个头:“鹰不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这是杨万里《以六一泉煮双井茶》中诗句。

小儿子马克接口:“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这是苏轼所称赏的品茶情境。觉得余味未了,又接上黄庭坚《信中远来相访且至今岁新》的“松风转蟹眼,乳花明兔毛。”

老婆安佳吟颂蔡襄《北十咏》的“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

欧洲人没有坐月子的风俗。小儿媳芭芭拉从医院出来后就正常起居,怀里抱着小宝宝一起吃饭喝茶。

芭芭拉接上《郎中出闽别送新茶》中“鹧鸪碗面云萦宇,兔毫新雪作泓。”的诗句。许是为了附和丈夫马克接了两首诗句,想了想,又接上梅尧臣《和欧阳修》的“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

年幼的孙子彼得也摇头晃脑地背出苏东坡《送南屏禅师》中的诗句“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罗酒。”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