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1 / 2)

第24章

回到办公室,小凯整理了思路,每一个系统都有属于自己的网络,人脉网络的重要性在每一个行业或者每一个职场生存人,都有着独特的作用和使用技巧,这么快就听到风声了,佟行长似乎在暗示自己,什么都知道却当做什么都没看见,怕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了?原则上同意约等于放心大胆的干,但在省里点头之前还不能大张旗鼓的做试点,不然不合规矩。小凯在办公室里踱来踱去,突然灵光一闪,五分钟后孙主任出现在小凯办公室。“孙主任,你说奇怪吗,按道理说贝尔集团这种级别的公司,选择贷款不应该首选咱们啊,应该去找国有银行才正常,其次才会考虑商业银行,最后为了拿到最高优惠政策,才会选择相对规模比较小的银行,这才是一个正确思路,就像咱们去买家用电器一样。而国有银行享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地方政府对于纳税大户会有诸多福利政策。所以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是,您分析的对,但这里有一些我了解到其他的情况。”孙主任看了一眼确认办公室门关上了,放低了声音说到:“蓝行长通过私人的关系揽到这笔业务,当时咱们领导很高兴,行里给了一个跟贝尔集团以前合作银行相同的贷款利息,这种利息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就是为了低息翘客户,通过这件事能看出,咱们为了这单业绩也做出最大的诚意,不排除蓝行长有不合规的行为,可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其他的就是些小道消息了,不足为信。”孙主任说的特别神秘,就像谍战片的编剧。“小道消息也是消息,你接着说,无风不起浪,没有空穴来风的消息。”小凯迫不及待想知道。

“听说蓝行长和贝尔集团的某人有交集,他们父辈一起参军,还一起上过战场,这消息很多人在传。如果成立的话,通过私人关系能拉到这笔业务就成立了。我还听说,蓝行长合作的这个人是贝尔集团的高层,级别很高。蓝行长以前好像也当过兵,以前见过他办公室里有张大合影,大家都穿着军装那种。”孙主任回忆了起来细节。“那张照片现在还在吗?如果不在了你有没有印象里面的人物着装和身上的装备什么样子?”小凯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对军队的事情多少知道一点儿。“照片早就不在了,您来之前办公室里我们打扫过,没发现有价值的线索。那副照片我是见过的,照片上的军人穿着的军装是……”孙主任觉得有些奇怪,怎么话题跳跃性这么强。“咦,曹行长,咱们说着贝尔集团的事,怎么说到军装的事了,这……?”

“当然有关啦,你过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军装和武器装备。”说着小凯从百度上搜索了一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图片。“服装有点像,这个钢盔也有,但那张照片是黑白的,电脑中的装备跟照片里有点像,这把枪也有点像,其他的就记不得了。”孙主任也是如实回答。“你看孙主任,如果这些小道消息都成立,我是说假设成立,那么蓝行长的父亲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役,抗美援朝是五十年代的事情,参加那场战役的话,当时的年龄起码有二十岁,1950年20岁,现在健在的话应该是90岁左右。而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按照最年轻二十岁参加战役,现在四舍五入六十岁。”小凯思索了片刻。“蓝行长多大岁数?他家里情况你知道吗?”

“家里情况真的不知道,只知道是从省发展银行调过来的,毕竟上层的事,我们也不太方便了解。蓝行长现在好像45岁吧。”孙主任想了一下。“那就能对的上了,不妨大胆的猜测一下,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话,只可能是爷爷辈的。如果那张照片真实存在,肯定是父辈的照片,按照年龄倒推,蓝行长不可能上过战场!45岁左右的话,家里多半会有其他人,父母亲的兄弟姐妹,他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个假设如果成立的话,父辈的交情那就不浅了。”小凯似乎被佟行长传染了,开始自言自语。“啊?”孙主任彻底懵圈了,无法跟上小凯的思路,心里说:你管人家当不当兵的,根据年龄去算也知道家里还有亲属,再说你就是想找去哪找去?“哦,没什么事了,老孙你去忙吧,再有什么消息记得及时告诉我。”孙主任带着满脑袋问号离开了办公室,心想:倒推有个啥意思,构成犯罪了直接去报警,让警方去查不就得了,浪费这些脑细胞干嘛?

“潘行长?老资格?”小凯想起佟行长的建议,不巧潘行长在办公室里跟谁在谈话,等十几分钟之后,小凯成功敲开了潘行长的门。“潘行长,实在不好意思,上周刚刚过来,今天才来叨扰您。”小凯还是那套话术,也不懂得更新。接过潘行长递过来的香烟,对方都没怎么看小凯,一直在盯着电脑显示屏,鸦雀无声的环境中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期间只有使用打火机的声音,和潘行长敲键盘的声音。“嗡嗡……”小凯的手机震了几下,被小凯挂断了。“怎么不接呀?”潘行长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不着急,我是来拜访您的。”小凯在烟灰缸里掐灭烟头。“嗯,还挺有礼貌的。”潘行长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我下午再过来拜访您吧。”小凯起身准备往门外走,无意间瞟见办公桌上一个圆形的物体,看起来眼熟,材质像牛皮,直径五公分左右的圆盘。

“潘行长,打五米还是十米靶?无架有架?”小凯试探性的问了一句。对方抬起头来,眼神中并不是要送客,更像是看到了知音。“弓友?”潘行长放下手中的文件,又递过来一支香烟。“我玩有架的,十米打五公分靶子有难度。你呢?”小凯顺势又坐了回去。“十五米!想不到这里能碰到弓友,别急着走,我看看你的弓。”看来潘行长也喜欢玩弹弓。“哝,这是我玩时候拍的,弓是木头的,不习惯金属弓,虽说金属弓精度更高。”小凯从手机相册调出照片跟潘行长分享。“我玩反曲弓,经常伏案工作,有轻微肩周炎,五年前有朋友教我玩弹弓可以拉伸肌肉,玩了段时间肩周炎好了。你说这个啊?”潘行长拿起桌上的圆盘物体。“刚刚订做的,没来得及打,放桌子上几天了,想不到被你发现了,别人还不懂这个。”“有时间咱们切磋一下,我家里有个靶箱用了很久。对了,你想玩木头弓的话,我回家找找,记得我有一把备用的。”小凯也是乘胜追击。

俩大老爷们在办公室聊起了玩弹弓,而且聊的很认真。男人无论多大都喜欢玩,尤其与志趣相投有共同爱好的人玩,并且在娱乐上不论花费多大成本,都认为值得。回想一下,从童年到现在,除同学之外,哪些人能成为朋友甚至知己?除了扛过枪同过窗下过乡的?答案是一起玩的人。笔者些许浅见,男人对游戏的态度,玩起游戏非常认真,很想赢,甚至有些孩子气,而且与游戏中的队友或者对手更容易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之间形成了情感上的互动。就像笔者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是工作之后,通过电子游戏和体育竞技游戏认识很多人,有很多一起打过游戏的朋友,多数成为了朋友;虽然游戏中你争我夺,甚至还因为队友失误争吵翻脸过,过后还是会继续玩游戏;通过游戏建立纯真的感情不掺杂质,游戏中只论技术,看的是个人的能力,你打游戏时戴块劳力士,对于游戏水平不会产生帮助。技术除了依靠天赋,还有熟练度。试想一下,你或者你和队友在玩某款合作类型的游戏,旁边大量围观人群并在游戏高潮处爆发喝彩声,环境带来的虚荣心和满足感终身难忘,同时可以成为一种吹嘘资本。这就是附加值带来的欢乐。

扯的有点远了,不知不觉,小凯和潘行长以师兄弟相互称呼。潘行长看了看表:“师弟,都快一点了,一起去外面吃点?”俩人四目相对,确认过眼神,一个“走”字,无需过多交流。“这家黄焖鸡米饭味道很好,从我刚来咱行吃到现在,一晃多年过去了,味道还是不变,酒香不怕巷子深,快尝尝。别觉得师兄小气,不过瘾的话晚上我给你补上一顿大餐。”说着话,潘行长夹了一块鸡腿肉吹了吹放进嘴里。“哪有的话,味道是关键,只是习惯性凉一下吃,第一次黄焖鸡时烫伤嘴了,那时候还在机关上班,刚毕业的事了。”有了刚刚的深入交流,现在说话更随意一些。“你怎么不选择继续留在机关?”潘行长喝了口饮料随口问了一句。“说来话长,那时候我有女朋友,是我的高中同学,后来我俩分了,她出国了。我就换了个工作环境,再后来的事情,就比较曲折了。”适当机会说说自己的事情,会增加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

“肯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过去的就过去吧,向前看,我们的工作会让你没有时间心生杂念,做到无缝衔接。现在谁还没点压力,别看你我在这个位子,越往上压力越大,需要的耐受力越强,上面领导在看着你,下面的同事盯着你,如履薄冰啊。不提了不提了,刚刚还没说你是怎么想起练习弹弓的,不会为了打鸟吧?”有了共同的爱好,话题又扯到弹弓上了。“我绝对不会打鸟,我师父是养鸟的人,禁止我有这种想法和实操。我和他在我刚去银行时认识的,当时他在路边边摆摊边玩弹弓,我就是一个看热闹的心态,看着看着就种草了,再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了。工作需要高度的集中与专注力,能从细微处发掘客户并且督促成交,这与玩弹弓比较像,后来师父看我坚持,把所有心得和经验都教我了,帮我省了很多弯路。师兄如果有兴趣,我可以帮你引荐一下,他不属于咱业内人士,是个手艺人。”小凯真挚的发出邀请,相信任何一个弓友都不会拒绝多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好啊,有时间一起去拜访下他吧,别光说,快吃,一会儿凉透了就不好吃了。”说罢,俩人一同低头消灭碗里的美食。

“再来根?”潘行长烟不离口,又给小凯递了一支。“不了,我抽烟少,两三天都抽不完一盒。”小凯连忙摆摆手。“那你干脆戒了吧,等到我这个岁数就戒不掉了,我现在一天两包半。”说着潘行长点燃一根香烟,美滋滋的抽了起来。“对了师兄,哦,不是,潘行长,您是哪年来咱们行的?”小凯把自己面前的烟灰缸往前推了推。“有五年了吧,我说师弟,就咱俩的话,你喊师兄就行。”潘行长弹了弹烟灰。“上周的事不好意思,没有第一时间来跟您报到。事出有因,您不会……”小凯有些尴尬,本来的嘛,刚刚上班,所有领导都去拜访了,偏偏落下一个,换了谁也不高兴。“你小子还有勇气承认错误。”潘行长吐了口烟。“说开了都过去了,我多说一句,后面路还很长,你要时刻懂得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咱们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钱,这点尤为重要。”潘行长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小凯了一些建议。“这条明路佟行长指对了。”小凯心想,嘴巴上却说::“谢谢师兄老大哥给予的帮助,我下午得去趟港口集团,一会儿就去。”“那我不留你了,下午还有一大堆事呢。记得我说的话,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找我。”潘行长起身送小凯出门。“我在咱们银行系统也是老人了,业务层面的事儿你是专家我不多掺言,我有一些朋友也许能帮的上忙,你们部门和个金部门可谓压力山大,也是帮咱们行脱离困难的两驾马车。信得过你师兄的话,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我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潘行长还是挺爱才。“大恩不言谢,那我先回了。”小凯握手告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