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也发表看法,说:“我们做具体工作的更需要的是有针对性的帮助,讲点古代人喝茶的故事,有宣传作用,对具体问题不起作用,时间长了大众失去兴趣了。”
说到这里袁晨又想到保险公司茶礼品的事情,到底选择哪款红茶还是定不下来,这些事情更需要专家的意见,但显然武老师哪类人是没有能力提供建议的。想来也是可悲,号称传播茶文化,但没有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林总说:“把机构的钱花了,把大家的兴趣搞没了,自己挣钱小钱,就是武老师这种人干的事情。”
“今天你们几位喝这款野生红茶,要推广吗?还是参加斗茶比赛。”袁晨问。
王雪峰说:“我呀,想在社会上推广这款野生红茶,做个项目。我们是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款茶品质不错,种植过程中也没有使用农药化肥。”
“真巧,我的同事也在马连道找到这款茶,想卖给保险公司,要过节了,保险公司送茶礼品,维护客户关系。。。。可是。。。”袁晨不知道该说啥了。
这款茶不错,最大的难点是口味不适合普通大众,口味如果不调和,推广起来会很难。
“我们考虑拼配这款茶,最为初期推广方案。同时,通过茶叶研究会的支持搞宣传,办讲座让大众重新理解茶文化。”林总说。
“现在武老师就是茶叶研究会的副会长,他和咱们理念不同,我们搞活动很难获得到支持,幸好赵先生支持我们,如果赵先生到任期了,下届武老师当选会长,我们就更难得到研究会的支持了。”关明说。
“他必然抱着他那套很教条的理念不放,茶文化只会距离大家越来越远。”王雪峰。
“研究会似乎是个很虚的机构,能产生什么实际作用吗?”袁晨不理解。
王雪峰:“研究会有用,做活动,打广告,当背书,还有研究会的专家头衔,在社会上还是有宣传作用的。你像上次茶博会的论坛,有些人就是看重了武老师的名气才参加的。那天活动之后,还有人追着找他合影。。。。各个行业都类似,圈子以外的人不明就里,不知道他的实际水平,还挺认可他的。一个人的名气也是资源。而且武老师也出过茶文化方面的书。”
“十月份,研究会有个评茶比赛,这次是网络直播,要是在比赛拿到名次,这款野生红茶也参加比赛。”林总说。
“这样我最支持了,全网直播,他们就没办法搞其他操作了。上次的评茶比赛,我就很怀疑私底下有事情。这位武老师就是什么火就干什么。上次他极力支持那款云南普洱茶得奖,我就感觉没那么简单。”王雪峰说渴了,端起茶杯一饮而尽。
“得奖以后,那个厂家大肆宣传,还请武老师去茶厂参观,请武老师免费旅游了一圈,在云南待了一个月。你说这样的获奖产品有啥说服力。”
近些年普洱茶确实火爆,袁晨也做过一点普洱,对倚邦普洱茶有了解。而且袁晨心里对“草根出身”的倚邦普洱茶印象颇佳。
在云南以倚邦为代表的车里澜沧江东岸茶山所出之茶叶,在明代才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洱茶(普茶)”。而且还首次加入了全国茶马互市体系,成为边销茶中的一员,成为边销茶中的一员。
尽管在明代至清初,普洱茶仅是边销茶中微不足道的一员,但普洱茶已风靡云南全省,成为规模化的商品。出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盛况,并形成了“蒸而成团”的传统。追溯普茶初兴之地,当数滇南重镇倚邦,但此时倚邦的制茶工艺仍落后于内地,尤其是杀青不足,不免“草气”,被汉族士绅视之为仅比饮水好些,很受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