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更大吉!
感谢看到这一章的小可爱,不管你是断断续续地看,心血来潮地看,还是不离不弃地看。
当然,我的自知之明告诉我,逐章看完是不可能的,即便这是一项任务,也是missionimpossible.因为说实在话,让我自己看完,也不太可能。
有人说这个故事催眠,我极度认同,但如果这本书的催眠程度能超过《小逻辑》,也未必不是我的胜利。
故事不是才写完的。写故事的时候,我还是高中生,每天和数不清的题搏斗,只有晚上,家里人都睡了,我也躺在床上了,才抽出十分钟写写。快到高考的时候,因为疫/情的缘故,被迫封闭在学校,搁置了一段时间,等到回家,越发觉得时间宝贵,就再抽出中午睡觉前的十分钟来写。
一天满打满算,二十分钟,日积月累,竟然赶在毕业之前,写完了!
哦对了,故事现在的样子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了,这是第二稿,第一稿是手写,在一个可以不断加页的本子上,厚厚一沓。写着一版的时候,也是高中,大概是高二,因为我记得当时分班已经结束了。
起先的时候,我带着本子,抽空在学校写,大多是在电脑课的时候,老师让自由浏览网页,大家纷纷打开游戏,我就打开本子写。写了一些,总结出一个道理:咱不是城头看书的毛/主/席,喧嚣里干不成大事。
于是转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要入睡了,洗漱完毕,坐在桌子边,摊开纸,摘掉眼镜,将近视眼凑到离本子很近的地方,唰啦唰啦写半页纸。这是任务,写够半页才可以睡觉。
这样写了多久,记不得了,写完了。松了一口气,准备将纸质版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化为电子版。
本来以为直接誊就好了,试了一下才发现,完全不是誊,是重新写。这让人忧愁,一方面心疼自己的成果被自己否定了,但同时也为此而高兴,一些细节在脑子里重新排兵布阵,跃跃欲试。
于是就有了前面所说的电子版,也就是现在展现出来的这个故事。
为什么写故事,还写一个看上去如此乏味的故事?来源大概是老师的一句话: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毁掉给人看。我一听,很感动:美好的东西毁掉,彩云易散琉璃碎,真美,我想要创造这种美,于是私心决定写一个悲剧。
但是大家也看到了,这个故事不是悲剧,当然不是悲剧。没有悲伤的成分吗?当然不是。但是喜剧也是有悲伤的成分的,一个作品是不是悲剧完全不是依靠这个定义的。
那么为什么故事变成了这样?当然是擘划过程中心思不断转变的结果。初衷是一个样,但在实践中,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太简单了,故事的产生不是一个“喜欢悲剧”就可以支撑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