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对两个网友不同帖子的回复,组合成一个新帖,说明评书演员为什么要加长批讲。
第一个帖子,是我关于有人说臧汝德兄,长批讲的回复。
我听过他的作品,当时没有什么题外话,所以不知道你所说的题外话指的是什么?我觉得,即使多一点儿也没什么,我也说书,也爱说与本段评书有关的评论。
第一,我觉得,这是评书演员的一份社会责任,第二,带批带讲,我觉得才是评书,否则与故事何异呢?在我看来,单老袁老的水平,和百家讲坛的老师们的学识,如果能完美结合,才是评书某一角度的最高境界!
我觉得,除了基本功,是听书的朋友挑剔说书者的东西,风格不是挑剔的依据,它只是我们的个人的口味的不同。喜欢《友邦惊诧论》的,对《荷塘月色》嗤之以鼻的事情是常有的。对于孙一先生,时不时的现代调侃,好多网友是不认可的,但是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也有时候会用。这些根本无法统一,也没必要统一。
我觉得,演员虽然要靠观众的支持,但更无需迎合观众的口味,只要自己有自己风格的必要的理由,即可。时间久了,坚持住了,也许就有人支持的,如果一味的受观众的左右,只会使自己改变本我,无所适从,因为观众是不一样的,迎合了这一群,那一群,就不会喜欢。
假如说,都不喜欢,说的大一点,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导致的,不一定永远所有人都不喜欢。如果,永远的沉浮于此,那么也无所谓。如果自己的风格,经过自己的分析,和对别人的意见的考量,觉得,确实——我说的是,暂时的确实,那么是可以改的,甭管它是否客观。因为,谁也不知道真正的客观,与自己的主观的距离有多远。只有真理的化身,才会认为自己的主观分析,与客观的实际,是零距离的。
至于您是不是托,我觉得,不用解释,无所谓,因为演员要用作品说话,别的,都无所谓。
当然,我还是可以信任朋友的。不知道,臧汝德现在怎么样了?私信不回,估计很忙吧。还真希望能联系上,切磋切磋。但愿有机会的吧。
没想说这么多,但是不知不觉,写这么写了。另外,我现在正在忙着,长篇评书济公全传的录制,没有时间讨论什么了,见谅。如果有异议,有机会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