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郭德纲都批评过假宽容,但不能因为有假宽容的存在,就否定真宽容的必要,和真实的存在。
说一千道一万,听书人见一点儿不满,就立刻提出来,听到一丢丢自认为的不妥,就“口吐莲花”,那么您听评书的快乐,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就永远不会找到。就像知足者常乐一样,不必过多苛求——非要每一个评书演员都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师,一点儿瑕疵也不能接受,否则就不听,那么您能听的书,就会特别少,所感受到的快乐,就没有多少。
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无论对听书人的提意见,还是说书人接受意见,这话都有道理。但是,处处不满,就对听书人享受生活不利。我们希望种种向上,最终的目的不是正是为了享受吗?一味享受的享乐主义,固然不妥,但向上的目的,如果是新一轮的遭罪,那么何必向上呢?苦乐交织的生活,才对我们有意义。而听评书,正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我说,适当的宽容说书人,才能享受听书的快乐。还有一些相关观点,我不想赘述,有兴趣的可以搜我的两篇相关文章——《我为评书演员说几句话》、《评听书看剧之人》。
其实,这个思维,我觉得不只框在听书人和说书人之间,什么领域都是如此。最后说一句:“心有多大,眼界才会有多宽。当我们有看不到地方时,我们就少了一分快乐。”
有人说:“呵呵,宁缺毋滥。”姑且不说,没有经过沟通的您所谓的“烂”,未必真的是烂。一部评书作品,如果有平台收购,就不可能没有优点,提醒缺点,不影响享受优点,我觉得,才是听书人真正快乐的根本。
同时,听书人与说书人,就像精神世界的朋友——那么,推荐弘一法师的话:“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对于听书人和说书人,这话都有用。
魏迅化,2020,5,15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