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慧聪(2 / 2)

大概要忙半个多月才会结束,每家都会在地头打造一个小广场,然后把各个地块的麦子集中到这个小广场。那个时候叫割麦子,大人们每个人手里都会有一把镰刀,割好的麦子在田地里放的一排一排的,然后人工用驾车把麦子集中到地头的广场。在广场上把麦子铺平,然后用牛拉着石磙在上面轧,如此循环,留下麦粒麦糠,然后晒干之后寻个有风的日子用木铣扬麦,也就是把麦子跟麦糠分开,最后过筛子就可以装袋子拉回家囤起来了。

后来,第一次见到手扶车前面安装了一个收割机,就是单纯的收割麦子,一排过去麦子就整齐的放到一排,堪称神速,大大的节省了割麦子的时间,人们只需要把麦子拉到地头的广场就可以了,然后手扶车后面会带着一个镇压器,效率又快了许多。但后面的扬麦、筛麦子程序还是要有,印象最深的就是打麦机的出现,为了提高效率,减轻工作量都会几家协同一起,今天来你家,明天去他家。由手扶车或者拖拉机传送带带动带动打麦机,有负责运麦子的,负责打麦子的,有负责接麦子的,大家分工协作。我们这些小朋友往往负责接麦子,一盆一盆的麦子倒到不远处的麦堆上。碰到天气不好,可能还要连夜工作,不然赶到下雨天就麻烦了。

再后来,就有了大型的收麦机,直接一步到位,每家站在地头谈价格就好了,麦子直接倒在地头,晒干了拉回家。有些直接倒进车里直接就拉去卖掉了,而现在不管是播种还是收割都是机械化了,节省了太多太多的时间,省去了太多太多的力气。

那个时候有些事是现在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小时候大家喜欢把粮食藏起来,也可能是饿怕了吧。慧聪记得特别清楚的一次,在自己住的房间里挖了一个很深的地窖,当时家里就是那种三间瓦房,一间照屋。三间瓦房是那种砖铺的地面,与其说三间不如说是两间,因为除了东屋,西屋跟堂屋是连着的,只不过中间用高粱杆编制的那个东西具体叫什么也忘了,就是用那个打的隔断。角落里经常会有老鼠顺便那个隔断爬上爬下,晚上跟打仗似的,慧聪经常学猫叫吓唬它们。后墙有个大大的裂缝,如果遇到大雨房顶还会漏雨,是真的会漏雨,至今,慧聪还记得那种泥土的味道。不知道你能不能想象出那种场景,脑海里的画面很清晰,只可惜慧聪描述的那么平淡。怕潮怕霉,防鼠防虫,哪像现在这么便捷直接变现。

地面铺的砖拿掉,下面就是土地了,然后在地面挖了一个大大的坑,然后铺一张很大的雨布,然后把麦子倒进去,麦子填满整个地窖,然后雨布把麦子像包包子一样包起来封好口,上面压上土然后铺上砖。除了有些新土外真的是不留一点痕迹,怪不得电视里抄家找东西都要挖地三尺。只是没想到的是那一年的夏天雨水特别大,坑里河里的水都满满的,地下水的水位可想而知。就有人想到了埋在地下的麦子,好多人都心照不宣的去看自己珍藏的粮食,结果麦子都已经发芽了。

那个时候,地头上有溜街串巷的小贩,买的五角钱的方块冰袋,甜的现在都忘不了。没钱的,还能用2个酒瓶子换一个。解渴的那滋味,叫人那个回味无穷啊。

现在的小孩子条件好的,零食都好几块起,更体会不到劳动丰收的快乐啦。

一切的变化与发展,都顺应了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推进。拉着你拖着你拽着你奔涌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