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台山是姜家山的主峰,华明新朝的创立,雨台山更是成为姜家山至高无上的圣坛。华明朝庭立朝之后虽偶有挫折,可新近接连两次挫伤清兵的进攻,郭子祺受降归顺,锡宝田仓皇而逃,可谓军威大振。
与华明朝庭节节胜利的势头不相谐调的是,姜家山再次出现了旱情,方园百里均出现田地开裂、泉眼干枯,刚进入秋节,罗卜汝地方更是旱象重生,关田沟、石笋沟、岩底沟、新田沟、黑水沟几条较大些的河流,表面已经看不到河水流淌,各村各寨的村民饮用水也只有到各条溪流汇聚而成的解乐河里去挑,每天天不见亮就有成群结队的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挑水成为罗卜汝民众每天必须的头等大事。
这种旱象罗卜汝人俗称“秋老虎”,二十四个秋老虎即连续高温干旱二十四天,也是罗卜人最为惧怕的。罗卜汝这地方向来只种一季庄稼,而这个时候又是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拔节灌浆的时候,干旱有可能让辛苦一年的庄稼颗粒无收。
雨台山山高坡陡,原来在雨台山山顶一处泉眼也水量巨减,原本可以解决整个雨台山上万人的饮用,时下却只能满足王府的需求,于是雨台山上每天都有上百名士兵到山下的解乐河挑水,一个往返差不多就是一个时辰。罗卜汝的民众各村各寨组织起舞龙的队伍,用柏树技扎成龙形在村村寨寨间来回的舞弄,各家各户村民将家中仅有的水用脸盆盛了用手浇水洒向龙身,以乞求龙王降雨普救苍生。
大成皇上看到这每天碧空如洗矫阳似火的情景心急如焚,一边每日听取各地旱情的汇报,一边想办法想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与雨台山毗邻有一座山峰,人们称之为雨碑山,远古的人们为纪念大禹治水有功在山峰之上修建了一座楼廓,亭楼之中立有一石碑,人称雨碑,此山也因此得名。历朝历代的罗卜汝人每遇干旱就会前往雨碑山祭奠大禹,以乞求大禹显灵降雨,每每都能获得天降甘霖。相传有一年当地乡绅也如前人之法到雨碑山求神拜祖,可连续拜了几次也不见天公降雨,反而是越旱越严重。当地有一鲁莽大汉一气之下就用石头砸倒了雨碑,当日立即天降大雨。可打那以后,雨碑山的雨碑就失去了灵验,不管人们怎么折腾也都无济于事了。
后有一得道仙人从此路过,言明如果要让雨碑山的雨碑重现灵验,需由天子亲临重竖碑身方可实现。罗卜汝的人闻听此情景大失所望,姜家山天高皇帝远,不要说天子亲临,即便是巡抚、藩台也难得到此一晤,如此白日做梦的人们自然不敢奢望。
今年的旱象之际,姬登科率先想到了先人所说的天子亲临之说,于是斗胆向大成皇帝荐言:重树雨碑、普济天下苍生。并声称自己愿与曹仲国一道共同来做一场请雨法事。大成皇帝自然是第一次听说雨碑山的事,听了姬登科的话,只要能救百姓水火,要他亲临山顶祭拜先灵自然欣然应允了。
姬登科、曹仲国二人开始着手准备,先让火旋岗石匠刘秉臣依照雨碑山原有石碑式样,重新雕刻了石碑,在石碑的正方刻上了“大禹亭”字样。同时,让梅子岭的李木匠重新伐木建了亭楼,亭楼建的比先前更加恢弘大器,一楼正中安放石碑,二楼修造宽阔的亭楼,上书“观雨亭”,即便是大雨磅砣,坐于观雨亭中也有任凭风雨动,稳坐钓鱼台之泰然。
七月十九日,是一年一度香会的日子,罗卜汝的民众先是去云深寺烧香拜了佛,然后朝雨碑山蜂蛹而来。前一天,整个罗卜汝的人几乎都知道了华明朝廷大成皇上要亲临雨碑山祭奠大禹陵,为天下苍生求雨。大成皇帝到来之时,雨碑山主峰相邻的山头挤满了前来瞻仰大典的民众。大成皇帝轻骑简从,布衣木履,也算上对先灵的尊重。看上去根本就不像皇帝样,可姜家山的人几乎都认得他,知道他就是华明朝庭开元圣上。
祭陵大典现场,不见姬登科的身影,仪式由曹仲国主持。这让大成皇上颇感意外,论法术曹仲国与姬科自然略逊一筹,可此时的姬登科却脱离现场,皇上不知他们葫芦里卖的什第药,皇上想姬登科不在场自然有他不在场的道理,极其配合曹仲国的法事。
曹仲国先让刘石匠、李木匠分别给石碑、木亭开了光,一股浓浓的烟火气息在燥热的空中弥漫。随后大成皇上亲临雨碑之前,向大禹碑陵行跪拜大礼,双手合什一番祷祈,焚香化纸十分虔诚。就在皇上起身之际,突然发现在通往雨碑山的山路之上,一人快步如飞,身后一股银流源源不断追随而来,这把所有在场的人都看傻了眼。
来人越来越近,直到人们视线可以辩别,才猛然认出那人正是这场盛大的竖碑典礼缺席的姬登科,华明朝庭的姬参将。姬参将后面的股清澈泉水正是从山下的解乐河中而来,顺着上山的山路一道欢腾而至,奇怪的是泉水虽经尘土之上却异外清澈,没有一丝混浊污秽。大成皇帝也被这奇特现象所震惊,早就闻得姬登科道法高超,此番算是真正见识了。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